经济体量重回“江苏省前列”,扬州市面临的难度有多大?

永卓看这个趣事 2024-12-02 04:42:36

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江苏省,扬州市的经济体量是何水平?

若在“扬泰分家”前,扬州市完全可以用“稳居全省第三”来形容,而在现阶段,“全省中游”、“与盐城相差不大”反而成了扬州的遭遇。

以2024年前三季度的GDP情况为例,扬州市5708.95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第7位,比身前的徐州低了近1200亿元的同时,对比身后盐城的优势也已不足两百亿。从被拆分前的全省前3位到如今的第7位,扬州的经济不免令人惋惜。

在惋惜之余,不少扬州网友同样希望扬州能实现进位,在主观意愿上,扬州市的经济体量能重返江苏省前列固然是好事,毕竟基础、底蕴还在,名气更大,但从现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看扬州市着实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经济体量重回江苏省前列,扬州面临的难度有多大?

一、人口数量在全省13市中相对太少

人口是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前提,假如一个地区拥有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即使当地纳入GDP统计范围的产业规模相对不大,那起码经济体量也不会相对太低,无非是人均指标会被严重拉低。

在江苏省,扬州市458.5万的常住人口数量只能位列第10位,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均算不上人口大市。反观省内经济体量高于扬州的成员,人口数量均多于扬州,例如无锡多达749.5万人、常州拥有537.5万、而全省人口第一大市苏州更是拥有1295.万。

假如扬州也是一座常住人口超800万甚至 900万的地级市,即便是产业结构与现在相同,其GDP基本不会低于全省第5位。

二、扬州市并非江苏省的政策高地

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多个,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政策等皆在其中。但在这些因素中,要论谁的推动作用最大,那么“政策”是毫无异议的答案。

在江苏,扬州是政策高地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江苏,苏州的身份虽然也是普通地级市,但靠近上海的绝佳区位使的国家、省级对其的各种发展定位和政策的制定堪比计划单列市。

南京虽然在近几年频频被吐槽经济增长缓慢,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培育掉队,但它毕竟是省会城市,基本盘庞大,内生动力强,就算省里不实施强省会战略,南京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身份照样注定了自身不会毫无建树。

而“真普通地级市”扬州若要在人口数量较少的基础上打造出全省前列的经济体量,来自政策上的支持不可或缺,只有政策给了,各种资金、产业、用地指标才有机会进入扬州市。

三、客观的区位因素使其不容易对接上海、苏州发展,也不容易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宁镇扬一体化至今未见成果

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区的绝对核心,其长期以来的产业溢出能力既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也是周边地区招商引资的首选地。

扬州是长三角中心区27市之一,但相比于无锡、常州、南通而言,扬州距离上海和苏州的距离是相对远一些的。乍一看扬州虽在江苏,让不少人觉得它距上海、苏州至少要比安徽的马鞍山、芜湖、宣城更近,但实际情况则是扬州市区、马鞍山市区、芜湖市区、宣城市区与上海和苏州的直线距离相差并不大。对比这三座安徽城市,扬州的区位优势同样不明显。

可能还有网友会说,扬州距离上海、苏州的距离是相对南通、常州、泰州等远了一些,但扬州旁边可是有南京,而且还与南京、镇江有着“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前景还是很好的。

从理论上讲,宁镇扬一体化对扬州的确是一大机遇,但从提出至今起码十余年的现状来看,三市在交通、产业、科研、医疗等领域并无深层次的合作和联动,能否实现“扬州对接南京、南京带动扬州”的局面仍是谜团。

0 阅读:0

永卓看这个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