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新城之“新”:苏州高铁新城何以打造“上海第六新城”?

诚畅华 2024-12-19 05:38:41

作者:杨金龙 上海华略智库研究经理;夏骥 上海华略智库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苏州高铁新城是相城发展的核心区,亦是苏州“四大新城”之一。从交通枢纽到产城融合,从科技链接到开放窗口,苏州高铁新城如何以“新”为笔,不断释放潜能,书写沪苏同城化发展的未来新篇章?请随本文一起来看。

全文3464字,阅读约6分钟

打造“上海第六新城”,苏州高铁新城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未来在进一步推动沪苏同城化进程中实现双向奔赴,要充分体现新城之“新”,围绕新目标、新机制、新能级、新链接、新空间,打造有梦想、有支撑、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的新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能效,为近沪新城主动接轨大上海、服务都市圈、融入长三角提供相城经验。

明确“站产城人”的新目标,打造有梦想的新城

——要以“站”定势。

伴随苏州北站扩容改造工程、塘河动车所上盖开发项目、苏州北站城市航站楼建成投用,以及轨交7、8、10号线和2、4、7号线延伸线的有序推进,苏州高铁新城要打造成为“大虹桥”复合型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图:苏州北站效果图

——要以“产”立业。

苏州高铁新城要不断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制造业,通过积极引进市属企业总部和民营企业总部,积极建设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平台和设施,争取引入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要素平台,成为苏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要以“城”筑基。

苏州高铁新城要通过引入一批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特色鲜明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高能级设施和优质资源,不断优化新城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能级。

——要以“人”聚魂。

苏州高铁新城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有力的多样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推动保障性住房与“第四代住宅”同步发展,稳步提升职住平衡水平,不断聚集人口、提升城市规模,力争达到中等城市,不断增强对于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成为海内外人才在长三角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之一。

构建“四位一体”的新机制,打造有支撑的新城

——要建立上下联动的统筹机制。

在市级层面,要积极争取建立“苏州高铁新城发展推进协调领导小组”,推动产业、教育、医疗等各类资源向新城导入。在区级层面,要推动成立新城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并设立新城推进办作为专职机构,凝聚全区力量推进高铁新城建设。

——要完善远近结合的政策机制。

分近、中、远三期,形成系统集成、层次分明、分类合理的政策框架体系。围绕人才招引、土地要素、财税金融、产业创新、功能导入等方面,结合苏州高铁新城实际情况与阶段性发展需求,借鉴推广上海五个新城政策中适配度高的创新政策举措,形成新城建设政策清单,并按实际情况适时更新调整。

——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规划机制。

苏州高铁新城要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之上,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立1+N多层次规划体系。总体规划层面,以城市总体设计引领长期建设,明确建设用地布局、交通引导和风貌意象,坚持压茬推进与效用增值。详细规划层面,针对不同功能定位开展单元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控规,灵活使用“模式多主体、实施有期限、利用重效益”的资产配置方法,层层推进、分区投用、相互融合。

——要夯实有序灵活的推进机制。

通过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推进清单,根据项目开发时序,实行清单化、节点化管理。探索设立新城建设基金,创新政府资金引导模式和投资项目融资模式,对适合市场的项目和公共服务,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竞争机制参与;对公益性、功能性设施项目,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引导、有效监管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图:苏州高铁新城航拍

提升“多点发力”的新能级,打造有动力的新城

——要导入企业总部。

通过着力引入上级国有企业,争取在高铁新城设立区域性、功能型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快引进跨国公司、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吸引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鼓励设立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等各类功能性机构。建设技术交易平台,联合知名高校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要集聚要素平台。

充分打响“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品牌,加快建设苏州大数据产业街区、长三角数字金融城、苏州国际会展中心、苏州北站TOD等大体量平台载体,深度参与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虹桥HUB大会等上海高质量投资促进活动,联动上海各类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商协会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专业机构,做好上海外溢资源承接。

——要提供多元体验。

瞄准前沿消费趋势与产业升级方向,积极引入文旅项目和设施,联动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打造“人气爆棚、乐趣无穷”的新城。聚焦粉丝经济、策展零售、潮玩科技、立体街市、不夜食堂、现场展演等领域,打造特色购物中心,提供全新消费体验,吸引跨地域消费人流。提升苏州阳澄国际电竞馆运营能级,探索打造电竞酒店、电竞乐园、电竞狂欢节等,营造新城潮流酷炫、年轻活力特质。

——要完善公共服务。

适度超前布局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医疗、休闲、康养资源,在满足本地市民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辐射能级。利用交通便捷优势,探索建设紧邻车站的高校高等研究院、专业技师学校和共享培训中心等,以丰富的教育体系充分引流。结合人口导入进程,建设三甲综合医院,加强上海、南京等地市级医院在新城重点专科、优势专科布局,建设跨区域紧密型医疗联合体。

图:苏州高铁新城文体中心

强化“价值共享”的新链接,打造有潜力的新城

——要强化产业链接。

苏州高铁新城要积极融入上海的共性产业链和供应链、价值链,以智能网联汽车为切口,深度融入上海汽车产业体系;以数字金融为切口,深入融入上海金融产业体系;以先进材料为切口,深度融入上海新材料产业体系,通过深化沪苏利益共同体建设,共同探索“环节分工”“创新转化”等领域的利益分享机制。

——要深化科技链接。

充分发挥苏州实验室相城园区在战略性结构材料领域优势,积极对接上海五个新城先进材料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开展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建设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推进完成科学研究、概念验证、成果转化、高新技术融合、研究生培养等主体功能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共同建立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实现一批原始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要注重开放链接。

深化承接进博效应,大力发展贸易新模式新业态,以开放链接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协同,打造服务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开放窗口。不断提升城市国际服务水平,探索国际化社区服务体系,创新国际化社区治理模式,打造一流国际人才社区。

——要构建意象链接。

推动苏州高铁新城对照“上海第六新城”标准,加快建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着力导入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推动“站产城人”一体化发展,打响“沪相联”(谐音“互相联”),“相沪相城”(谐音“相辅相成”)或“相沪吸引 沪相之城”(谐音“相互吸引 互相支撑”)的城市形象,增加高铁新城与上海在功能、定位、品牌、意向等方面的有机链接。

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二期

营造“欣欣向荣”的新空间,打造有活力的新城

——要打造一流精品的交往空间。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突出张弛有度的城市节奏,积极打造开放式的社交空间,利用公共草坪、沿河步道、楼宇天台等积极打造开放式的特色社交空间,营造“在上海,生活是为了工作;在相城,工作是为了生活”的城市特质,创造“能撸串”“能撸猫”“能撸铁”“能划水”“能摸鱼”“能躺平”的有趣场景,打造更多吸引年轻人的“好玩”的地方。

图:苏州高铁新城暖冬市集

——要打造开放包容的成长空间。

积极拥抱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对“四不像”的新业态、新企业给予更为宽松、更为包容的成长空间,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量子科技等领域积极争取放宽市场准入试点,构建“可以试”“允许干”的氛围。利用好超长期国债、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培育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投融资资源整合良性循环。

——要打造领先高效的数字空间。

逐步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指标体系、动态数字底座、开放式平台,探索打造CIM平台。聚焦金融信息基础设施、金融信息服务、金融密码(安全)及数字支付等领域进行技术研究,提升数字金融发展能力和水平。依托苏州大数据集团和大数据交易所,深化与上海数据集团和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战略合作,联合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可信通”计划。

——要打造休闲温馨的康养空间。

积极发展休闲经济、银发经济,加强健康、康养类品牌合作,推动健康服务机构市场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吸引不同年龄群人员。针对上海及周边城市退休人群,联合周边乡镇,利用闲置商品房小区,打造休养空间;拓展怀旧游、青春游等主题产品打开银龄旅居生活新方式。

*题图:苏州高铁新城俯瞰

0 阅读:0

诚畅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