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母子变成“冤家”,如何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与国同行富足叶子 2024-07-08 13:43:30

“爷爷的遗产纠纷终于解决了,最重要的是奶奶和爸爸又和好了!”近日,黔江区检察院民事检察官白海燕接听12309检察服务热线时,电话那头传来了小张(化名)喜悦的笑声。

事情还要从一份遗产纠纷案件调解协议说起……

“检察官,我没有在这份调解协议上签名,应该由我而不是儿子张某继承我家老头子的遗产……”2024年5月,一位老人来到黔江区检察院,称对人民法院的遗产纠纷调解结果不服,以虚假诉讼为由向黔江区检察院申请监督。

老人姓李,接过她颤颤巍巍递来的申诉书,白海燕不禁纳闷,年逾七十的老人,为何要和自己的儿子对簿公堂?

耐心地听完老人的申诉,白海燕了解到,2023年6月9日,张某为继承父亲在银行的存款,将母亲李某起诉至法院,请求判决由自己继承父亲在银行的全部存款及利息。

该诉讼通过调解方式结案,调解协议显示,李某自愿放弃继承,由张某继承其父亲在银行的全部存款和利息,李某如今提出监督,那李某“放弃”继承是否真实?

带着疑问,白海燕与同事上门走访了张某。“当时我们母子关系挺好的,签订调解协议是为了去银行取出存款,因我母亲不会写字,我帮她代签了。”张某承认调解协议的签名为他所签。

“调解协议违反双方自愿原则,根据调解协议达成的调解书不具备法律效力。”白海燕以新证据为由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

“民事案件法律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当事人背后的真实诉求也很重要。”事情虽告一段落,白海燕始终认为母子“对簿公堂”不是解决家事案件的最佳方式,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随即,她开展了第二次走访调查。“这个孩子还是很有孝心,原来母子住在一起,老人有个病痛都是他服侍。但是住在一起磕磕绊绊难免的,有时候儿子说话语气重了,老人心里就觉得不舒服,就产生了在百年之后将遗产留给孙辈小张的想法。”经常跟张某母亲聊天的一位邻居向白海燕透露。

找到案件症结后,白海燕觉得矛盾解决的可能性非常大,再次上门找到张某。“你对母亲的好大家都看在眼里,但是老人年纪大了心思敏感,俗话说‘孝不如顺’,顺着老人意愿,关系自然就更近了。”通过释法说理、充分引导,张某最初的抵触情绪发生转变,同意接受调解。

2024年6月17日,白海燕将张家母子和孙子小张约至调解室,与法院办案人员一起耐心沟通疏导,最终张某主动表示愿意把继承的遗产给老人。在孙子孙媳妇的见证下,张家母子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按印,久违的笑容又重现在一家人脸上。

“家庭纠纷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面对针对家庭成员的检察监督申请,合理合法的调解能够发挥柔性手段作用,既能实质性解决纷争,又能促进亲情修复。”白海燕介绍,在办理家事案件过程中,要兼顾法理和人情,找准解决矛盾纠纷切入点,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人和。

黔江区检察院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个案件”,以“如我在诉”的理念,用心办好身边“小案”,在检察办案各环节努力帮助当事人解“法结”、化“心结”,最大程度地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公平正义更可触可感可信。

来源|市检察院检察六部、重庆检察四分院、黔江检察

0 阅读:0

与国同行富足叶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