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议美军误炸中国军舰,像当年误炸南联盟,这位专家啥下场

觅源说一说 2025-04-30 23:38:43

他是被14亿国人唾骂的“头号叛徒”张弘毅。

因2022年煽动美军“误炸中国军舰”的惊悚言论,引爆舆论场。

这位自诩“国际军事专家”的云南才子,本以为他会靠着舔美言论在国外混的风生水起。

结果如今,却被爆在加拿大街头靠捡拾废品维生,与当年西装革履出现在西方媒体镜头前的风光形象判若两人。

网友辣评:“建议美军炸自己人?活该晚年被现实炸成渣!”

他的名字叫做安德烈·平可夫,乍一听真有点儿像外国人,其实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很多关注军事的朋友肯定对这个人不陌生——这位华裔的加拿大籍“军事专家”,在过去十多年里,时不时就会在国际媒体上发表一些关于中国军力的离谱文章,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的军事观点基本上是跟着美国的节奏走。

1963年云南一个普通家庭里,这小子打小就觉得自己是百年难遇的天才。九岁点评越南战争,十一岁质疑苏联元帅朱可夫,十三岁自学小提琴就敢自称音乐神童。可惜周围人都觉得这孩子魔怔了,老师摇头叹气,同学躲着走,活脱脱一个“人嫌狗不待见”的主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正经历着一段不寻常的岁月。尽管生活物资短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却异常强烈,渴望学习各种知识。

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生在云南昆明普通工人家庭的张弘毅,通过努力考入了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在那个年代,是改变人生的绝佳机会,张弘毅牢牢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尤其在文学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他文笔细腻,感情真挚,用文字描绘着内心的世界,在学校里崭露头角,开始有了名气。那时候的他,也许梦想着成为一个作家,用文字去改变世界,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也许想成为一名老师,用知识去照亮未来,培养祖国的栋梁。

但命运却悄悄改变了方向,他的人生之路,不再是充满墨香的梦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吸引的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和当初设想的完全不同,充满了未知。

张弘毅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最终促使他决定出国留学,去日本深造。他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平可夫。这不只是换个称呼,更像是一种宣言,代表他要和过去说再见,去迎接全新的挑战和机会。

这个新名字也暗示着他内心深处对于自己是谁,以及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包含了身份认同上的转变。在国外求学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实际上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语言不通、文化习惯不一样、经济负担重,这些问题就像几座大山一样,让他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也为了走出困境,他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寻找新的机会。他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方向,努力寻找可以让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以此来改变现状。最初的文学梦想,在现实的重压下显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身处日本,为了生活,平可夫开始写作。他没有坚持最初的文学理想,而是发现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威胁论”很感兴趣。为了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成名获利,他开始写一些带有偏见、抹黑中国的文章。这些文章恰好满足了西方世界的猎奇心态和政治需要,很快让他获得了名气和财富。

他成名获利太快,似乎一切都唾手可得。渐渐地,他沉迷于这种光环和财富中,开始看不清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也忽略了作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他选择和一位日本女性结婚,还在加拿大安家落户,完全接受了西方生活方式,与曾经的自己渐行渐远。更令人惋惜的是,他态度转变,坚定地走上了批评中国的道路,昔日情怀荡然无存。他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

在加拿大,平可夫搞了个杂志叫《汉和防务评论》,专门写中国的军事,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贬低中国,吸引西方读者眼球。这个杂志其实就是个小团队,内容很多都是抄的,没什么深度,也不严谨,有时候甚至直接从中国军事网站上扒信息。

他把那些公开的资料随便包装一下,就说是“独家爆料”,利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军事专家”。他经常去各种军事展览会,跟各国军方的人搞好关系,这样就能在西方媒体圈里显得更像个“专家”了。

他非常了解西方媒体的游戏规则,知道怎样炒作话题,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他会把一些没有根据的小道消息,进行夸张和虚构,编造成耸人听闻的故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轰动,赚取名声和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火,为了赚钱。但假的真不了,虚假的面具总有被摘掉的一天。他其实没有扎实的军事功底,那些所谓的“专业分析”,实际上是胡乱拼凑而成,没什么道理,也没什么实际依据。

他在网上说的那些“独家内幕”,稍微懂点军事知识的人都能看出来,就是照抄别人的东西,然后自己瞎编乱造的,根本不值一提。这种拙劣的手段,只能蒙骗一些不懂行的人。谎言终究经不起推敲,伪装也迟早会被识破。

一些中国的军事爱好者为了保护自己拍摄的军事照片,防止被平可夫盗用,不得不在照片上特别注明“平可夫请勿使用”。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平可夫“专业性”的一种公开质疑和嘲讽,表明大家并不认可他获取信息的正当方式。

这无疑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似乎在说,一个自诩专业的军事评论员,竟然需要靠盗用他人照片来充实内容。平可夫提出的“误炸”建议,不是偶然的想法,而是他长期以来反对中国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竟然拿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作例子,认为美国可以照搬这种手段来给中国制造麻烦。

这种说法表明他对国际关系缺乏基本认知,更显示出他为了反对中国,不顾人道底线的冷酷心态。这种言论不仅让人觉得他很无知,也暴露出他非常恶劣的反华本质。

平可夫当初说的那些大话和假话,慢慢地被大家看穿了,他的名声彻底坏掉了,没人再相信他。以前,他是个很受追捧的“专家”,现在却成了大家讨厌的对象,就像过街老鼠一样。曾经欢迎他的台湾方面,也发现他不是什么好人,就再也不跟他来往了。

他在大陆混不下去了,在台湾也没法活动了,最后谁都不理他。到了晚年,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不仅手头拮据,经济上十分困难,而且精神上也感到非常空虚寂寞。

他失去了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最终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和遗忘,境况十分凄凉。曾经的辉煌都已成为过去,如今只剩下孤单和落寞。他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晚景十分凄惨。

张弘毅,或者说平可夫,他的经历值得我们深思。他的人生道路,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他原本可以选择为国家贡献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但他却被私欲蒙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觅源说一说

简介:喜欢国际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