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谭嗣同因为变法失败而被捕入狱,为了营救丈夫,妻子李闰匆忙从湖南赶到京城,摘下身上的所有首饰买通了狱卒,才得以以与丈夫见上一面。
“我想为你留个后。”看着伤痕累累的谭嗣同,李闰含着眼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想到谭嗣同却说:“没有后代更好!”
李闰劝谭嗣同逃到国外去暂避风头,但他宁死不从,因而当时任职湖北巡抚的父亲谭继洵受此牵连,也被革职查办。
李闰陪着公爹谭继洵坐船回老家浏阳,途中忽然得到谭嗣同被杀的噩耗。她悲痛欲绝,对着滚滚洪流呼喊:“夫君啊,我来陪你了。”说完纵身一跃,跳进湘水中……
当李闰醒过来时,公爹对她说了一番话,她从此不敢再自寻短见。

01
1865年,李闰出生在湖南望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亲李篁仙先生是当地闻名遐迩的大才子。1856年中进士,朝廷授其为江汉关道、芜湖道。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况且李先生极工诗词,是湖南文坛领袖,被誉为“湘中五子”,名满潇湘。
李闰从小就耳濡目染,习字作文,尤其酷爱读书,博览群策,擅长诗韵。
本来以为生活在这样的优渥家境中,幸福的日子会一直陪伴着她成长。可天有不测之风云,就在李闰六岁时,她的母亲突然病逝,失去了娘亲的爱护,但她似乎一下子就长大了一样,从此,她少了几分娇气,多了几分坚韧。

虽被父亲视作掌上明珠般养育,但失去母爱的孩子总是患得患失,幸好保姆视她如己出,教导她女工妇则,礼仪规矩。李闰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到十五六岁,已经能够帮着管理家务,盘算理家,把偌大个李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大家闺秀的李闰,不仅知书达理,对待家人和善可亲,从不摆小姐之威,因此得到下人的满口称叹。“秀气、温柔、能干”的李家小姐不仅出落得亭亭玉立,人见人爱,方圆百里更是无人不知晓。
然而,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明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可她的父亲一点也不着急,就算有媒人上门提亲,他一律拒绝,这是为什么?
02
原来李闰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与她订了一门娃娃亲。婆家是浏阳县的望族谭家,家主谭继洵,1823年出生,光绪十年中的进士,当初也是授户部官员。
两人同乡同僚,生活阅历相近,兴趣相投,关系莫逆,引为至交。因谭兄的第三个儿子谭嗣同,和李闰同年,两个好友就爱亲对亲,结为了亲家。

到了1883年,两个小辈都有十八岁了,在两位老先生主持下,两个年轻人就拜堂成亲了。
本来以为这是包办婚姻,小夫妻俩人没有多大的感情。可是婚后,李闰对丈夫无微不至的照料,让谭嗣同感到无比的欣慰。
两人同病相怜,都是幼年丧母,相同的命运,把两人的心连结到了一起。两人吟诗唱和,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婚后的幸福真是羡煞旁人。
李闰自从嫁进谭家门,就成了一个孝顺的媳妇。她每天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对公婆极其孝敬,勤俭持家。农闲或雨天,她带领家人妇女驾车纺纱织布,公婆待她也如亲生女儿一般。
李父也非常欣赏女婿谭嗣同的文才和人品,心中高兴,亲笔书赠对联一副:两卷道书三尺剑,半潭秋水一房山。

有一次,两位老先生小聚,谭兄一见李亲家,开口就说,“你女儿是好女儿,我儿媳是好儿媳。”说完,两人抚手开怀大笑。由此可见,李闰的品德,实在是无可挑剔的。
但美中不足的是,结婚15年,李闰一直未能为谭嗣同留下一儿半女,虽然在婚后不久,她曾经生下一个孩儿,但不到一年就病殇了。为此,李闰多次主动提出让丈夫纳妾,可是都遭到了严词拒绝:“这一生,有你足够!”
03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同为连理枝。”这两句诗用来形容李闰和谭嗣同的爱情再恰切不过了。李闰深知丈夫志向远大,总是支持他出门游学,求取功名。

生活之中,两人总是聚少离多,她默默奉献自己的贤德和智慧,从不让丈夫为家事牵绊。不仅如此,她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完成个人作品集《历代烈女集》,并整理和收藏丈夫散落在家的文章。不得不说,她永远是丈夫背后那个,最懂事的“小女人”。
李闰虽是一介女流,但她理解丈夫的思想,知他的脾性,她一直以乐羊子妻自居,支持着丈夫的变法维新活动。当丈夫在浏阳发起成立第一个中国妇女会时,李闰出任理事,并承担许多具体的工作事宜。
妇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发起妇女不缠足会,李闰带领家中不缠足妇女走上街头,宣扬不缠足的好处。还成立妇女识字扫盲班,李闰自任老师,走上讲台,教妇女们识字唱歌学文化。
1898年春,当谭嗣同在北京待考时,被朝廷诏往枢密院。李闰和秋瑾,黄瑾娱(另一名戊戌烈士康广仁之妻)三人,在上海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创办起全国第一所中国女子学堂,这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事!
紧接着,她们又倡办了全国第一张公开刊行的《女学报》,大力呼吁广大妇女,揭露谴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迫害,要她们自强自立,为改变生活状况,提高自身地位而斗争。她们的观点一经提出,可谓惊世骇俗,打响了妇女争取平等自由的第一枪。

04
1989年,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不料失败入狱,当时任职湖北巡抚的父亲谭继洵受此牵连,也被革职查办。
李闰陪着公爹谭继洵坐船回老家浏阳,途中忽然得到谭嗣同被杀的噩耗,她顿觉天旋地转。她悲痛欲绝,对着滚滚洪流呼喊:“夫君啊,我来陪你了。”说完纵身一跃,本想一死了之,追随丈夫而去。
幸好被船夫救起,却也昏迷了几天,待她苏醒过来,已经在老家浏阳了。
她的身子还没有恢复,便立即挣扎着赶往湖南巡抚衙门,面见陈宝箴。要求政府捕捉她,去和丈夫一起治罪,这样就可以和丈夫相聚九泉。

说完,她抽匕首自杀,幸被巡抚打落,捡得一命。这陈巡抚,也是极其同情和暗中支持维新变法的人,将她好一番劝慰后,派人送她回家。
这一次,为防止儿媳妇因悲伤过度而再次自杀,公爹谭继洵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他素来佩服儿媳的忍性和责任心,也自感自身时日无多了。那天晚上,公爹谭继洵把李闰唤到身边,他们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
“孩子!你不要难过,也不要悲伤,我儿嗣同将来必有出头翻案之日。当年你的孩子夭折时,我就请了家族的人见证,将你早逝的二哥之子过继给了你们,现在是时候交给你抚养了。你要把他和那两个侄女儿一起,好生养育成人,使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李闰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公爹的话像醍醐灌顶,一下子让李闰清醒过来:“是呀,我舍不得他离去,更不能让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半途而废呀!”于是,她强忍悲痛,悄悄抹去眼泪,咬紧牙关,为了孩子,更为了丈夫,她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上海那边的女学堂,正常招生运营,李闰任理事。《女学报》继续为妇女摇旗呐喊。
她把工作重心放在家乡浏阳,她变卖家产,自捐财物,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自任名誉校长,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新时代精英人物。
她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弃婴很多,她又四方奔走呼号创办了一所收养弃婴的育婴堂。
随着创办的学堂越来越多,李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有许多的公益事情要完善,要去做,是忙碌,让她的生命更有意义。

05
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后,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传来了。
民国政府为戊戌运动翻案了,也拨来专款修建烈士祠。李闰每天踮着小脚,都去督修烈士祠,从早忙到晚,从不知累。她知道,这是自己为心爱的丈夫,做的最后一件事了。如今,儿子已成才,有自己的事业了,孙子们也都长大了,这是让她倍感安慰的事。
李闰还给自己在丈夫墓后也安排了一席之地,她在墓地上说:“等某一天我也该歇下来,便与你相守,永不分离。”甚至,她为自己写好了挽联:
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骚,一死怎能抛恨去
他生须记得,任地下许多折磨,万难切莫带愁来

1925年,李闰在谭嗣同故居大夫第逝世,享年六十岁。李闰的一生坎坷曲折,幼年丧母,青年丧子,中年丧夫,但她凭着惊人的毅力,柔肩挑重担,小脚闯难关,继承丈夫遗志,完成未竟事业。把一手稀烂的牌,打出了世间奇迹,无人能比,任男儿都汗颜!
李闰的后事,由两位维新运动总舵手,康有为和梁启超主持。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的人不计其数。康梁二位合送一块麻金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巾帼完人”,至今还悬挂在谭嗣同故居大夫第的墙上。
“巾帼完人”四个字,是对李闰崇高的评价,是对她完美品德和人格的至高概括。李闰是一个大写的人物,我们后世应该永远记住她的名字,永远缅怀她!
作者:鱼儿姐爱咵天
编辑:兰花草
资料来源:
《忠烈才女耀千秋----谭嗣同夫人、中国女学会倡办者李闰传奇》,2023年8月3日,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