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装发布“环境·安心”战略成果,坚定践行在华承诺

汽车未知数 2025-04-25 14:02:49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的聚光灯下,电装如同一艘满载绿色与智慧的巨轮,向世界展示了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与行动。这家源自日本的汽车零部件巨头,正以“环境”与“安心”为双翼,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自1987年首次踏上这片东方热土,电装已在中国扎根近四十年,从最初的业务拓展到如今的战略深化,其每一步都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脉搏同频共振。如今,面对全球碳中和的宏大命题与智能出行的未来图景,电装选择以技术创新为锚、以社会责任为帆,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篇章。

若将汽车产业比作一座摩天大厦,那么电动化与智能化便是支撑其高度的核心钢梁。电装深谙此道,将技术研发的重心精准锚定在这两大领域。在电动化赛道上,热量管理系统的突破如同为新能源汽车注入一剂“强心针”。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新一代热管理模块,从产品策划到量产全流程实现本土化闭环,不仅显著提升车辆续航能力,更将热效率优化至新高度。而电池护照系统的推出,则像为每一块电池装上“数字身份证”,通过全生命周期数据追踪,构建起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链。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是电装对碳中和目标的坚定承诺:2025年实现电力碳中和,2035年达成全面碳中和。截至当前,电装中国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较2020年减少23%,8家工厂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绿色制造的基因正逐渐融入企业的血脉。

智能化领域的探索则更像一场精密编织的安全网。SDV模型车的亮相,将毫米波雷达、图像传感器与车载通信模块深度融合,如同赋予汽车“超感官系统”,让未来出行兼具灵活性与扩展性。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则像搭建起车辆的“中枢神经”,通过优化软硬件整合,实现系统稳定性与可用性的跃升。与地平线公司合作的LV2++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开发,则如同在复杂路况中为驾驶者配备“智慧副驾”,通过增强“行驶、转向、制动”等核心功能的响应能力,让“零交通事故”的愿景逐渐照进现实。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是电装对“安心”承诺的实践,更折射出其对中国人出行场景的深度洞察——唯有真正理解这片土地上的道路、气候与驾驶习惯,才能锻造出经得起考验的安全屏障。

电装在华发展的历程,恰似一棵异域乔木在中国土壤中的生长史。从最初34家关联公司的枝干伸展,到如今1.5万名员工的根系交织,其成功秘诀在于深谙“本土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的生存法则。株式会社电装高级执行总裁井上英治的发言道破玄机:“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及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共生姿态融入本地生态。”这种共生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的本土闭环,更延伸至产业链协作的每个环节。通过与本地客户、供应商乃至竞争对手的深度互动,电装构建起一个以创新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的产业生态圈。

这种共生理念同样投射在社会责任领域。当多数外企将公益活动视为品牌镀金的手段时,电装选择将其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投入。从交通安全讲座到社区环境清洁,从儿童安全教育到公众科普活动,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如同细密针脚,悄然编织起企业与社会的信任网络。《南方周末》2023年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中,电装荣膺外资企业榜首,这不仅是数字与奖杯的胜利,更是其“扎根一地,反哺一方”经营哲学的生动注脚。正如古语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责任早已超越道德范畴,成为衡量企业生命力的隐形标尺。

站在碳中和与智能革命的交汇点,电装的战略选择展现出东方智慧与全球视野的完美融合。其“环境·安心”战略既非空中楼阁的理想宣言,也不是零敲碎打的技术堆砌,而是一套以长期主义为底色的系统解决方案。热量管理系统与电池护照的配合,如同为新能源汽车装上“节能心脏”与“循环肺叶”;主动安全技术与智能驾驶系统的联动,则像为现代出行筑起“数字长城”。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电装对中国市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逻辑的深刻理解。展望未来,随着上海、广州等地研发中心的持续发力,以及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度联姻,电装正在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 易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