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能臣辈出,有天生擅长骑射,但一辈子不能封侯,最后自裁而亡的李广;有横暴倒行逆施,推行推恩令,被当做替罪羊主父偃;也有凭借资源和天赋,远征匈奴封狼居胥,英年早逝的霍去病;还有执法不二,令匈奴人谈之色变,最后被迫自裁的酷吏郅都。他们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深入人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那个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在这众多的能臣勇将之中,有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就是韩安国。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国是梁国人,因此他正式进入职场,便是从梁国开始的,他的第一位老板是梁王刘武。这梁王刘武可不是一般人,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很多,但刘武绝对是其中的个例,也是个特例。特殊在哪儿呢?梁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弟弟,窦太后窦漪房的小儿子,长公主刘嫖的弟弟。因此当时窦婴才说,如今大汉的权力在哪儿呢?第一皇帝,第二太后,第三梁王。梁王刘武并不是纨绔子弟,他在梁国的都城睢阳修建了梁园,用来招揽天下人才。对于他的这个行为,汉景帝刘启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仅如此,梁王刘武在梁地,使用礼仪规格都和皇帝一样,地方上弹劾的奏章递上来的时候,汉景帝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命人把奏章收起来,对刘武也不予责备。
韩安国在梁王刘武手下做了中大夫,为什么他会被梁王刘武所看重呢?那是因为他有学问,那些说读书无用的人,是因为他们是读死书的,书上的知识,是需要来转化为实践中的技能的。史书上记载,韩安国学《韩非子》以杂家之学,也就是韩国是个精通法家学说,并兼顾有百家之学的通才。书呆子们总是搞学派之争,讨论黄老之术和独尊儒术究竟哪个更好?有见识的人则要广学各门之学,为自己所用,至于哪个更好,只能是顺应时事,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睢阳的位置十分险要,属于西汉京城长安的门户,汉景帝刘启对弟弟如此偏袒,是有原因的,那是希望他能够倾尽全力,替自己这个哥哥来拱卫京师的。梁王刘武也曾担心,晁错推行的削藩令,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头上。在这个时候,韩安国出来为梁王刘武排忧解难了,韩安国说:“大王如今的地位、权力,可以说是诸侯王之首了,削藩令对您自然也有效!”梁王刘武眉头紧锁,“那我是不是要坚决反对晁错的削藩呢?”韩安国赶紧摆摆手,“大王万万不可!尽管大王是诸侯王之首,却也是皇帝的弟弟,太后的儿子,从根本上来讲,您的利益和皇帝是连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王刘武立刻想起,自己进京的时候,大哥刘启曾和自己说过:“他千秋万世之后,可以传位于自己。”韩安国又说:“大王不能把陛下的话当真,那不过是哄太后开心,让大王放心的安抚之词!”韩安国告诉刘武,在面对甜言蜜语时,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是十分重要的。“大王如今您要加紧备战,依微臣之间,晁错这个人在国家大政上想的很明白,但他不懂人情事故,削藩令操之过急,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急则生变,很快诸侯们就会作乱。而我们梁国睢阳的地位险要,是进京的必经之路,必然是叛军冲击的重点,如果我们守不住,不仅陛下会被他们推翻,您的梁国也将毁于一旦!”
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史记·韩长孺列传》
不久后七王之乱正式爆发,吴楚叛军气势汹汹,以摧枯拉朽之势势如破竹,很快他们就来到了梁国的都城睢阳城下。梁王刘武是有准备的,他安排了两个人统兵对抗吴楚叛军。一个是手下大将张羽,而另外一个就是韩安国。这两人的特点都十分明显,张羽是出了名的勇将,不怕死可以力战退敌。那么韩安国呢?只有两个字,持重!这两个字是韩国处世哲学之所在,也是他在职场中能够长盛不衰,百折不挠的原因。
梁王刘武用这两个人,刚好一刚一柔,能够起到刚柔并济的作用,因此不能说梁王刘武做不了皇帝就有多差,只能说他的对手比他更强大而已。每个人都有界限,人的能力没有终点,人的生命却有尽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都是坦途,而只能是波澜起伏。你既要按捺住上升时的喜悦,也要忍耐住下降时的苦恼,悲喜交加才是人生的底色。当时梁国的形势是十分吃紧的,因为梁王刘武要正面对抗吴楚叛军的主力。因此,梁王刘武多次派人向皇帝刘启告急,请求他派兵援助。对于梁武送过来的急报,汉景帝刘启的处理颇有些耐人寻味,一是直接收起来不闻不问,第二是嘱咐侍从千万不要让太后知道。
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景帝刘启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周亚夫出兵前,就已经向他表明了自己的战法,他说:“吴楚叛军强悍,目前难以正面对抗,必须用梁地拖住他们,由我截断他们的粮道,才可以破敌!”汉景帝同意的这个策略,也就是说皇帝大哥,已经把他的弟弟梁王刘武,当成了一枚棋子,必要的时候该弃则弃。因此,他才对梁王的求救不予理睬。梁王刘武一直没收到回报,气的破口大骂起来,但他不敢骂皇帝,只好骂太尉周亚夫见死不救,说自己迟早要诛周亚夫九族。
这个时候,他发现吴楚叛军开始撤退,韩安国对他说:“大王,看来是周亚夫在吴楚叛军后面搞了大动作,让他们不得不撤,十有八九是他们粮道被断,因为我已经很久没看到运粮的车马,进入吴楚军营了!此刻估计他们是集中所有力量,要去和周亚夫做正面对决了!”“很好,今天我也来个坐山观虎斗,让周亚夫和吴楚叛军拼个两败俱伤!”梁王刘武心有不甘的说道。“大王不可,周亚夫与吴楚叛军决战,您不但不能坐山观虎斗,还要出兵策应。因为如果吴楚叛军获胜,我们梁国也将土崩瓦解,如果周亚夫获胜,这平叛的头功岂不给了他周亚夫吗?”
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史记·梁孝王世家》
因此,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的时候,梁王所杀和俘虏的叛军数量,都和周亚夫统领的中央部队相差不多。要是没有了梁王刘武在睢阳的顽强抵抗,恐怕周亚夫很难建立奇功,这件事的背后,持重的韩安国功不可没。韩安国明大义,首先指出梁王和皇帝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在职场上不拆台,要成人之美,以成就自己帮衬他人这个最终目标为导向,不要两败俱伤,而是要做到双赢。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史记·韩长孺列传》
梁王刘武这下子有点飘飘然了,因为窦太后的疼爱和默许,他在梁地把牌面搞得很大,处处按照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事立刻传到了汉景帝刘启的耳朵里,刘启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对梁王的芥蒂更深了。窦太后对刘启很了解,她可是看着这个儿子长大的,她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兄弟相残,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于是窦太后把火气撒在了梁国使者身上,不接见他们,还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
这个使者是谁呢?韩安国。他没有回梁地复命,而是找到了长公主刘嫖,汉景帝的姐姐,窦太后的女儿,当然见长公主是得有点门路的,光凭一个梁国使者的身份还不够看,但韩安国有自己的办法,在钱可通神的作用下,他终于见到了刘嫖。“韩大人,你不是替刘武来做说客的吧?还是免了吧,老太太和陛下都在气头上,我可不敢去触这个霉头,你还是请回吧!”韩安国没有走,而是哭了起来,那可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开始了他精彩的表演。
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史记·韩长孺列传》
他对长公主说:“梁王作为窦太后的儿子,其孝敬之心是天下皆知的,作为臣子的忠心也是天日可鉴的!这些太后怎么不说呢?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梁国的战斗最为激烈,但梁王没有放弃,他知道背后是陛下和太后,还有长公主您呀!周亚夫毕竟是外臣,怎么靠得住呢?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关键时刻还得看亲兄弟的!梁王安排我们六人抗击叛军,才让叛军在睢阳城下不能前进一步,为周亚夫练功提供了条件。因此,七王之乱的平定首功可不是他周亚夫,而是您的亲弟弟梁王千岁!”韩安国首先说梁王的功绩,这个功劳是真实的,有功之人就算有过也是可以既往不咎的,更何况在韩安国的嘴里梁王“无过”呢?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史记·韩长孺列传》
看到长公主接受了自己的话,紧接着开始替梁王说话了,他说:“如今太后用小节来苛责梁王,这是很不对的,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和一般诸侯一样吗?他出入的车马按照皇帝的标准,那些可是皇帝赐给他的,他使用是为了让诸侯们知道,陛下和太后对梁王的看重,也是为了彰显陛下的恩德于四海!这么做有什么错呢?梁王知道太后斥责他后,整天茶饭不思,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请太后体恤自己的儿子的难处,不要继续斥责梁王了!”
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史记·韩长孺列传》
长公主不是个特别会说话的人,看去是个很好的传话筒,他把韩安国的这番话,原本本的转述给了窦太后听,窦太后等的就是这番话。别人眼里的国事,在她眼里终归还是家事。“你把这番话,和你弟弟说一说去!”有些话,窦太后不方便自己去说,而长公主刘嫖去说,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尴尬。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是韩安国的策略。找对人,说对话。韩安国找长公主,算是找对了人,这话既不是说给长公主听的,也不是说给窦太后听的,实际上他是说给皇上听的,但他的这番话能直接对皇说吗?显然刘启不会接受,因为韩安国是梁国大臣,身份决定了很多话他说不得,说了也没用。
长公主又把韩安国的话,说给了汉景帝刘启听,刘启心里的疙瘩缓解了,他主动找到窦太后,对母亲说:“我们做儿子的不能尽孝,做兄弟的还要相争,给母亲增添了烦恼,儿子给您赔罪来了!”
其后梁王益亲驩。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这件事办的很好,不仅梁王刘武很满意,太后、长公主、皇帝也都对韩安国格外看重,得到千金赏赐倒在其次,韩安国的名声开始被大家所熟知。名声在外很重要,当然是美名在外,韩安国以他的持重,获得了领导们赏识和认可。
按道理韩安国会进一步飞黄腾达,可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就算你很有能力,又善于事故,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麻烦。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居然因为犯罪,被梁王给押在了大牢里,至于犯了什么罪,史书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监狱里的狱吏田甲,羞辱韩安国,不给他吃饭。韩安国对田甲说:“你怎么知道死灰不能复燃呢?”
田甲很嚣张,他大声说:“死灰复燃?我就撒泡尿把它浇灭,就你这老小子,还想着死回复燃,算了吧,你得罪了梁王千岁,又是公孙诡、羊胜大人的对头,想出去,做梦!”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史记·韩长孺列传》
这个时候梁国内史的位置空缺,梁王刘武因为得到了齐人公孙诡,变向让公孙诡做内史,这可是两千石的高官。窦太后知道这件事后,告诉梁王说:“你让韩安国做内史,他持重,可以委以重任!”
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史记·韩长孺列传》
田甲听到风声后,立刻逃跑了。韩安国说:“如果田甲不来投案自首,我就灭了他全族!”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田甲自己可以躲藏起来,全族的人怎么可能都躲藏起来呢?田甲只好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掏出家伙,把我的死灰浇灭了!”“不敢,大人饶命!”
田甲磕头就如鸡啄碎米一样,韩安国大声说:“我不会为难你,但你要记住,做人要留一点底线,对待罪人,也要有三分仁慈之心!”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凡事不能做得太绝,包容和接纳是让我们获得快乐的秘诀之一。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史记·韩长孺列传》
公孙诡和羊胜劝说梁王刘武,去请求汉景帝立其为太子,但这件事遭到了大臣窦婴、周亚夫、袁盎等人的强烈反对。公孙诡于是建议刘武,把这些反对刘武做太子的大臣全部除掉。京城血雨腥风,袁盎等十几位大臣被杀,公孙诡这样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太极端,并且要按照正常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刘武不是这样做的,他看谁不顺眼就收拾谁,这样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立,到处树敌。汉景帝这下有了理由,下令必须抓到公孙诡和羊胜。这两个人被梁王刘武藏在自己的宫里,因此一直没有被抓获。
韩安国实在看不下去了,他知道如果再不出手,下一个被抓的就是梁王刘武。我们做员工的人,不能总是说领导的问题,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但是不能有一点含糊,一定要提出来。韩安国没有明哲保身,事实上他也保不了,梁王刘武如果倒台了,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大王,您现在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了,您必须立刻把公孙诡和羊胜两个人交出去!”“他们两个是本王的智囊,我怎么忍心把他们交出去呢?”“智囊?无所不用其极,居然用恐怖的手段来谋杀当朝大臣,这不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情,也将为天地所不容!”
“大王您认为您和皇帝的关系近,还是临江王刘荣与皇帝关系的近呢?”梁王刘武思考了片刻,说道:“我比不过刘荣,那是他亲儿子?”“对呀,大王,陛下连他的亲儿子都可以处理掉,更何况是您这个弟弟呢?如今他不动你,不是因为大王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因为窦太后和长公主的关系,可一旦太后不在了,还有谁能来维护您呢?”不要以为自己有靠山,就可以横行无忌,要知道靠山倒台的时候,就是清算的日子到了!给别人留下生路,就是给自己留下退路。
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的话还没说完,梁王刘武已经泪流满面,韩安国说:“大王不要再犹豫,赶紧把公孙诡和羊胜交出去!”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羊胜、公孙诡自杀谢罪,韩安国又带上重金,前往京城贿赂大臣,终于把梁王刘武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机解除。
什么叫做持重呢?稳健而有原则,不激进,不妄动,总是能把握着大方向,不发生偏差,尽管有时略显保守,但足以令自己进退有余,不至于身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