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80岁攀登阿尔卑斯山,弗兰克尔用行动诠释“向死而生”的终极智慧

迎向的太阳 2025-04-12 23:31:44

《活出生命的意义》

【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

迎向的太阳

1942年,当维克多·弗兰克尔被押上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之时,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利刃一般,悬在所有囚徒的头顶之上。

作为维也纳最为年轻的神经科主任,他曾在那温暖的诊疗室内,为患者细细地描绘着生命的蓝图,不过就在转瞬间,他却如同被猛地抛入了地狱般的炼狱之中。

在奥斯维辛的三年期间,弗兰克尔亲眼目睹了人性的崩溃与提升。

他于煤渣堆中捡到的碎纸片之上记录下自己的观察:那些内心存有未完成的手稿、有着牵挂的亲人、怀有信仰的人,常常能够在毒气室那阴森的阴影之下存活得更为长久。

他自己则凭借对妻子的思念和重写心理学著作的执念,熬过了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和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

这段经历,催生出了“意义疗法”的核心即:生命的意义,不在外界所赋予的那些,而是在我们面对苦难之时的选择。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曾评价:“弗兰克尔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为黑暗的深渊之中,人类精神的那道光芒,依然能够照亮他人。”

01

痛苦是意义的熔炉

1944年冬,弗兰克尔在巴伐利亚的煤矿场劳作之时,他的双脚由于冻疮而溃烂,每迈出一步,那感觉就仿佛是踩在了刀尖之上。

他的狱友汉斯,一位音乐家,总是在深夜,用手指在那水泥墙上弹奏着莫扎特的曲子。

某天汉斯突然停下了动作,眼神空洞地讲道:“我的妻子不在了,那音乐又有着何种意义呢?”三天过后,汉斯因伤寒而离开了这个世界。

弗兰克尔在他的遗物之中,发现了一张纸条:“倘若连最为喜爱之人都难以予以守护,这样生命仅仅只是一场笑话罢了。”

此细节验证了他所进行的观察:当人丧失了赋予痛苦以特定意义的那种能力之时,肉体的死亡仅仅只是关乎时间的一个问题而已。

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目睹了无数囚徒在绝望中自我毁灭。

他在《死屋手记》中写道:“那些放弃希望的人,连虱子都能轻易杀死他们。”但他自己却在苦难中完成了《罪与罚》的构思将痛苦转化为文学的力量。

02

自由意志的终极力量

1945年4月,集中营解放前夕,弗兰克尔在医务室遇到一位名叫路德维希的青年。

他因感染痢疾,被判处了死刑,却在这等待死亡的三天里,始终坚持为其他病人唱歌。

弗兰克尔询问他:“你究竟为何这么做?”路德维希回应道:“当我唱歌的时,候我不再仅仅是一个在等待死亡的囚犯,而是一个犹如自由般的艺术家。”

这个瞬间,让弗兰克尔有了这样的顿悟:即使身体被囚禁了,精神仍能够飞翔。他后来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们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我们在困境当中所选择的态度。”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之时,尽管不停地饱受幻觉的折磨,却仍一直坚持着每天进行作画。

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讲道:“当我绘下《星夜》之际我察觉到自己同宇宙合而为一,所有的苦痛,皆化作了颜料。”艺术成了他抵御疯狂的利器,这个时候也给后世留存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宝。

03

意义的三重维度

在集中营的心理实验中,弗兰克尔发现三种人最能抵御绝望:第一种是偷偷用面包屑雕刻塑像的艺术家,第二种是在黑暗中讲述爱情故事的恋人,第三种是把苦难视为修行的神父。

这三类人分别对应意义的三个来源:创造价值、感受爱以及面对苦难时的态度。

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生命的意义因个人而不同,就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

有的人在实验室中发现真理;有的人从孩子那纯净的笑容里,看见永恒;还有的人,在承受病痛时,领悟到慈悲的力量。”

加缪坦言:“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之后,陷入了绝望。不过在地坛的古柏之下,他有了顿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他借助写作,重新为生命赋予了意义,以那残缺的身体,道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

写在最后

合上《活出生命的意义》时那窗外的城市,正缓缓地,被暮色所笼罩着。弗兰克尔的那些文字,仿若一束极强烈的光,轻易地穿透了现代人们的精神迷雾。

我们这代人,不必面对集中营那般生死攸关的抉择,却在房贷,内卷信息过度负载之中,承受着另一种令人窒息之感。

书中的智慧告诫我们:意义并非高高悬挂于天际之上的那座灯塔,而是我们脚下实实在在的砖石。

当我们为家人准备一顿晚餐,为陌生人递上一把伞,在困境中选择微笑而非抱怨时,我们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晚年的时候,学会了驾驶飞机,80岁之时,依然能够去攀登阿尔卑斯山。

他用行动,诠释了“向死而生”的真谛:生命的长度,有限;但意义的维度,无限。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不要追问生命的意义,而要让生命,追问你。”

这或许就是我们对抗虚无的终极武器——在每一个当下,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