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看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无奈与挣扎

迎向的太阳 2025-04-07 21:44:50

《人生》

【中国】路遥 著

迎向的太阳

在城乡二元结构剧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何塑造命运?农村青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突围之路,究竟在何方?

路遥把陕北高原当作背景,通过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起伏,呈现出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在城乡两种结构的情况下,个人所遭遇的挣扎以及做出的抉择。

高加林凭借着知识,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可在理想跟现实发生冲突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自己,最终还是回到了土地上。

这部小说从“城乡漂泊者”这个特别的角度入手,深刻剖析了个人奋斗和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也揭露了时代变化给人性带来的影响以及重新塑造的历程。

1983年,《人生》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被赞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里程碑”。

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坦言:《人生》用最朴素的笔触写出了最深刻的时代症候,高加林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整个社会转型期的缩影。

01

城乡漂泊者的精神困境

高加林的“双重身份”,这种撕裂情况,是小说的核心矛盾所在。

作为农村的知识分子,他十分渴望,城市文明所能够带来的那种尊严以及机遇,不过却因为户籍制度的缘故,而被排斥在了体制的外面。

当民办教师身份被顶替时,他沦为了面朝黄土的农民,与巧珍的爱情成为了他的精神救赎;而当借助关系进入县城后,他又因存在道德瑕疵而被打回了原形。

这种“进不去城”,“回不了乡”,的困境分别映射出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流动遭遇的体制性难题。

这里的“进不去城”,以及“回不了乡”,分别展现了当时城乡人员流动受到的约束,与此同时也强调了制度层面所产生的阻碍影响。

路遥借助高加林那宛如“抛物线”般的人生,揭示了在时代转型时期,个体命运所具有的荒诞之处——他们拼命地想要挣脱土地给予的束缚,可到头来,却反而被土地狠狠地反噬了。

路遥在《人生》中所说:“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活着》里的福贵,一开始是地主家的少爷,接着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普通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从城市到乡村的这种变化。

他遭遇的不幸,不仅仅是个人生活里的重大打击,更是那个时代加给底层民众的深深苦难。

跟高加林相比,福贵在土地上最终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意义;而高加林呢,却在城市和乡村的中间给弄丢了自己。他俩一起,把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给描绘出来了。

02

爱情与现实的残酷博弈

小说中的三角关系(高加林、巧珍、黄亚萍)是理想与现实的隐喻。

巧珍代表着土地所具有的质朴以及包容,她的爱既纯粹又无私,就如同德顺爷所言:“爱便是将自己的命交付于他。”

而黄亚萍象征城市的诱惑与功利,她的爱情建立在身份匹配的基础上。

高加林选择黄亚萍,本质是选择“向上流动”的机会,却在背叛巧珍的同时丧失了道德根基。

路遥以“巧珍出嫁时那红彤彤的棉袄”与“高加林回乡时那黄澄澄的黄土路”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这暗示着物质方面的追求与精神家园之间是难以同时获取的。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炸裂志》中,阎连科用魔幻手法描写了“炸裂村”从贫穷到暴富的那种畸形发展,孔明亮的发家史,充斥着暴力,且十分荒诞。

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去发展”的叙事与高加林的道德困境,形成了互文——当个体被时代所裹挟之时,尊严与良知,常常会成为牺牲品。

03

道德困境与人性的复杂性

高加林的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道德上的阵痛:他接受了走后门进城这件事,是对公平原则的一种妥协。

抛弃了巧珍,是对情感承诺的一种背离;而最终回归到农村,那则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

这种“明明知道不可以去做却还是去做”的挣扎展现出了人性的柔弱以及时代的限制。

正如柳青在《创业史》中所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高加林的悲剧,源于他在关键节点选择了捷径,却在捷径中迷失了方向

路遥没有单纯地去批判他的这种选择,而是用那充满悲悯之情的笔触,将时代洪流之中个体所面临的无奈给揭示了出来。

米兰昆德拉说道:“人类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的目标与命运发生了冲突。”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可说是高加林的“升级版“,他同样历经了,城乡之间的挣扎。

不过靠着自我的,觉醒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这种对比,鲜明地彰显出路遥对于个体命运的深刻思索:在那受时代限制的情境下,到底该如何,在妥协与坚守之间,寻得平衡呢?

写在最后

《人生》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时代的斑驳与人性的复杂。

高加林的悲剧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选择成为生存的唯一武器,人往往会在追求中迷失自我。

路遥用陕北的黄土高原作舞台,上演了一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永恒戏剧。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情况下,高加林的困境,依然展现出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可能变成“新时代的高加林”:在都市璀璨的灯火之中,以及家乡温暖的月色之间,徘徊不定;在对物质的强烈追求里,与内心精神世界的执着坚守中,产生冲突并艰难挣扎。

小说的最后一段,高加林跪倒在德顺爷面前,痛哭失声,这一场景,使我想到了余华《活着》里福贵和老牛的那段对话——那片土地,终究是中国人永远的心灵归宿。

《人生》教会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逃离土地,而是在土地上扎根;真正的勇气,不是对抗命运,而是与命运和解。

正如路遥所说:“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END

欢迎关注我们,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内容和深度的分析,与你一起探索文学的魅力,分享阅读的喜悦。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