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古往今来有才能的将军,善于指挥千军万马,创造彪炳史册的战绩;而若将领的军事能力极为出众,达到顶尖水准,那带的兵就是越多越好,像兵仙韩信那样,上不封顶。

在共和国开国大将中,带兵最多的人是粟裕。1944年新四军取得车桥战役的胜利,毛主席非常欣喜,称赞前线指挥员粟裕“将来可带四、五十万军队”。伟人看人历来很准,这次也不例外,甚至预估得还有点“保守”。
粟裕没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错过了不少大战,所以他的早年履历,不如一些同级别的军队干部,真正爆发是在解放战争期间。

1948年淮海战役,是粟裕最重要的军事战例。他作为总前委五人组成员之一,也是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者,从战前构想到战役实施,粟裕立了头功。凭此一战,粟裕已经不仅仅是解放军名将了,可以说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入了我国战争史,能够跟古代名将的功绩比肩。

1949年全军进行军改,三野大军已经拥兵82万。跟此前的淮海战役一样,粟裕仍然是野战军军事负责人。这也是粟裕带兵的巅峰数字了,虽未破百万,但在十位开国大将之中,他的带兵数量仍然遥遥领先。接下来的渡江战役,三野大军势如破竹,解放了华东、东南的广阔领土。

大将里面,最接近粟裕带兵数字的,是萧劲光和陈赓,解放战争后期都指挥过近20万部队,建制为一个兵团,跟粟裕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另外许光达大将也当过兵团司令员,但一野的兵力规模相对较小,许光达下辖官兵数量还不及萧劲光、陈赓。
从带兵数量这一项上,一定程度也能解释大将们的排名:粟裕手上兵力充沛,能够连续打大仗、胜仗;反过来也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他特别能打,所以上级充分信任、划归粟裕指挥的部队就多。作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的军内地位、历史地位可真是打出来的。

不过说到带兵,有一个情况比较有趣:在57位开国上将中,竟然有一个人指挥过上百万部队,比粟裕大将的巅峰兵力还要多,这似乎有点不寻常。此人是谁呢?
唯一带过“百万大军”的上将,就是邓华。

1950年10月,邓华作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和彭总一起开赴朝鲜。随着抗美援朝战争深入,到1951年时有6个主力兵团同时在朝鲜半岛,志愿军入朝兵力突破百万人,最高峰时约为135万。但这个时候的邓华,还不能算“指挥百万部队”,因为他不是军事主官,充其量只是在辅佐彭德怀。
1952年邓华迎来了生涯高光时刻,在抗美援朝进入阵地战阶段后,邓华成为前线最高统帅,代理了志愿军司令员职务,并且在1954年转正。这段时期彭德怀已经回国内主持军委工作,邓华得到毛主席和军委的授权,真正意义上统领了百万志愿军,任职期间他组织过多次大规模战役,比如著名的上甘岭之战。

为什么中央选定邓华来挑大梁?因为在国内战场上,邓华已经展现出了指挥大兵团的能力。四野15兵团有近20万大军,邓华执掌这支部队,打到了国土最南端,他的军事策略和带兵经验非常成熟。抗美援朝前夕,军委主要领导都很看好邓华,让他取代黄永胜统领13兵团,两人对调了位置。而13兵团,就是规划中的入朝基干部队。
该兵团到朝鲜战场后,总兵力一度突破26万人,所以即便邓华不代理志愿军司令员职务,他只带一个兵团的话,带兵数字也要超过大部分开国上将、甚至大将了。而全面执掌志愿军后的邓华,不光是军事主官,还被委以参加停战谈判的重任,毛主席对他十分放心。

虽然杨得志和杨勇后来也出任过志愿军司令员,但那都是停战之后的事情了。不打仗了,便谈不上真正意义指挥军队,更多只是日常管理和参与半岛复建工作,跟邓华的任务、作用不是一回事。
中央也确实是把邓华当“希望之星”来培养。1955年大军区调整后,邓华成了沈阳军区的首任司令员,这个安排是非常有深意的:当时朝鲜停战不久,该军区所辖范围距离苏联和朝鲜最近,能够直接对接重要军务,足见邓华的重要性。

客观来看,邓华把握住了机遇,获得了同级别将领所没有的机会;而抗美援朝作为一场外战,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邓华任职履历的含金量非常高。尽管在生涯战绩、歼敌数字方面,邓华总体上距离粟裕大将还有欠缺,但能够执掌百万志愿军部队,已经是相当惊人的履历了。

然而邓华的后续发展,却比较可惜,未能达到更高的高度。不是将军能力不强、潜力不大,而是因为时运不济。1959年邓华受到相关事件牵连,被从军队中降职调离了,此后大部分时间在四川成都工作,直到1977年才回归军队。
即便回归,也已经跟现代战争、国防业务脱节太久,年近七十岁的邓华难以继续带兵,只能在军事科学院搞搞研究工作,直到1980年因病辞世。从整个生涯轨迹来看,似乎略显“虎头蛇尾”。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大将也是在五十年代后期,遭遇意外打击,导致脱离军队一线多年。粟裕和邓华军事生涯中的遗憾之处,多多少少都跟彭老总有关联。邓华是庐山会议后不愿批判老帅,导致被划入“军事俱乐部”、调离军队的。
曾当过全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则是因为跟国防部之间的工作误会,被批判后降职去了军科。当时彭总担任国防部长,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主要是彭总牵头。

所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粟裕和邓华有共通之处,不仅仅能带兵打仗,为人特点也相似:都很耿直内秀、是非常纯粹的军人,在军事上他俩绝对是好手,却不擅于战场之外的“应变”。这两人军事生涯后期的意外变化,都跟这个特点有一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