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一次军委会议前,毛主席特意环顾会场,想要找一名同志,但是却没有看到此人列席。随即主席询问一旁的罗瑞卿大将:粟裕同志怎么没有来?

罗瑞卿当时是中央军委秘书长,还刚刚接替黄克诚、出任了全军总参谋长,对于粟裕缺席的原因,他心里是清楚的,只得如实回答主席:自从前一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之后,粟裕同志受批评降职,很久没参加这样级别的会议了。

毛主席一听,感到非常不高兴,问道:又不通知粟裕,让他怎么来?你们有人家的本事吗?现场听到这句话的干部,都赶紧低下头,气氛十分紧张。随后主席缓和了语气,嘱咐罗瑞卿:下次军委开会,要叫上粟裕。

罗瑞卿连连称是。粟裕此前干过和他一样的工作,就是全军总参谋长。前一年,粟裕的总长职务被黄克诚大将接替,如今罗瑞卿又取代了黄克诚的位置。罗瑞卿非常全能、工作能力强兼职也多,但在军事策略方面,他很难赶超粟裕。

粟裕是闻名遐迩的开国大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尤为突出,在建国后的十大将中,粟裕排名第一。而根据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同志的晚年回忆,55年授衔前毛主席、少奇同志等领导干部,都倾向于授粟裕元帅军衔。
这件事情没有其他渠道证实,但若按照过往战功来看,粟裕确实是超出同级别将领的。他究竟是否让过元帅,已经不是很好找到取证;但粟裕在四十年代辞让过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两项要职,却是有明确军史记载的。大将战绩过人风格高尚,这点毋庸置疑。

毛主席和粟裕,很有缘分。早在红军时期粟裕便作为警卫连长,他在闽西永定,跟主席近距离相处了几个月。由于那段时间是毛主席军政生涯的低谷期、身体状况也不好,身边没多少人,所以他对粟裕的印象格外深刻。后来中央红军长征,粟裕留在南方打游击战,和主席分别了十几年。
抗日战争粟裕在新四军时,曾是陈老总的部下,抗战后期已经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44年车桥战役后,毛主席评价道:这个粟裕,以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大军!不过事实证明,主席的预估还是“保守”了一点,到解放战争末期,粟裕直接调动的兵力超过80万人。

真正令毛主席对粟裕刮目相看的,正是后者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惊人表现。起初没有三野大军,粟裕和陈毅也不在一起战斗。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时,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而陈老总则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这是两支队伍,但因为地理位置上离得近,作战时彼此常有配合策应。
1946年全面战争一开打,我军各战区多半处于下风,毕竟人力和武器等客观条件,当时都不如国民党军精锐部队。除了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外,其他解放军队伍都打了不少败仗。可粟裕面对李默庵部12万大军围攻,却以弱势兵力打出了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

毛主席对粟裕的战术和战果极为欣喜,中央当即通电各战区,让大家学习粟裕的运动战打法,给各战区都带来了鼓舞和希望。
而这还只是开始。46年底中央决定让华中、山东部队合军,建立起著名的华东野战军,“陈粟大军”就此成型。粟裕名义上是野战军副职,但有中央授权,主要负责军事谋划、战役组织。后来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豫东战役,单场歼敌数字都超过5万人;而宿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大战,也是战史名局。可以说在打大仗方面,放眼全军几乎无人能及得上粟裕。

特别是1948年的淮海战役,虽然由中野、华野两支大军共同发动,但毛主席事后评价:粟裕立了第一功!这场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军在江北的五十余万部队,此战过后蒋军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拥有如此多实打实的战功,粟裕在建国初期的军内地位自然非常高:起初他是“攻台军”总指挥,全权负责组织解放台湾的大战;外部形势变化后,又被毛主席指定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应对朝鲜半岛的变局。

可以说哪里的仗最大、形势最紧急,主席首先想到的指挥员就是粟裕。如果不是美尼尔综合症的困扰,抗美援朝的首任统帅,理应是粟裕担当;粟裕实在去不了,才由彭总亲自挂帅。
1954年,粟裕就任全军总参谋长,这个职务在建国之初就是元帅级别的设定,此前总参主要由徐向前、聂荣臻负责。粟裕成为总长,也体现着毛主席的信赖和高度认可。不过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干了四年后,粟裕意外受到军委严厉批评,免除了军权。

58年军队反“个人主义”,粟裕是主要被批判对象,降职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去了。当时总参和国防部领导误会比较深,粟裕在战争年代习惯了独当一面,建国后在一些军事决策上,仍保留着之前的习惯,导致部门间沟通不畅,被误解为“极端个人主义”。
其实这一年批粟裕,根本就不是毛主席的本意,伟人还在关键时刻让萧劲光传话,帮粟裕解了围。在主席看来,军队中枢机构的干部,工作中有失误、有理念冲突是正常的,轻易不要升级到“错误”的定义上,他不希望这样给粟裕定性。

在毛主席心里,粟裕始终是我军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德才兼备。所以59年开会时看不到粟裕,伟人感到不高兴、不踏实:军委开会就是要研究军队的事情,懂军事的人不在现场,能行吗?不能因为粟裕受过一些批评,就不让人家来开会了,这种风气不对。
罗瑞卿立即将毛主席的指示传达到位,从下一场军委会议开始,粟裕都会准时列席。其实这也令粟裕本人倍感温暖,他一直关心着军队建设,希望继续发挥能量。而在毛主席再次见到粟裕后,还专门出言鼓励了他,说“58年扩大会议那样搞,我是不赞成的,你不要太往心里去”。

粟裕虽然此前因受到国防部领导的批评,导致个人处境不好;但后来相关干部在第二年也被批判撤职时,粟裕却坚决不肯借这个所谓的“机会”,给自己找补,也不去故意批评别人。用粟裕本人的话说:相信我几十年来的革命经历,将来会为自己正名的。从这个细节,足可以看出粟裕大将高尚的品德。
而说到军委会议,主席很注重这类事情。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逢大会,要注意看一下干部到场情况。1962年八届八中全会前,毛主席专门问“邓华来没来”?邓华此前也是遭到过批评、被调动了部门的将军;1969年九大现场,主席又让周总理找一找徐海东,因为徐海东当时身体很差,伟人十分关心他的近况。
毛主席的心里,一直装着风风雨雨走过来的战友们。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