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朋友逛商场,进电梯时看见一个小男孩骑在他爸爸的脖子上。我们刚进去,小男孩就冲我喊:“奶奶,你还没摁哪一层呢!”因为电梯里人很多,我和朋友没顾上摁楼层,听到小男孩的好心提醒,我笑着对他说:“小朋友,你真好!谢谢你!”这个孩子虽不认识我们,却不怯生,主动搭讪,说明他是个喜欢与人亲近的孩子。这种心理表现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被称为“亲社会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有研究者专门观察幼儿在出生后不同月份对他人痛苦表现的反应。结果发现,幼儿在一岁内对别人的痛苦表现没有什么反应。这说明婴幼儿并不会天生就能具有同情、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只有到12至18个月时,才有三分之一的幼儿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出关注,有时候会用手指向对方,做出积极的反应。
现在,心理学家的研究更为严谨清晰地告诉我们,人的不忍之心至少需要来到世上一年以后才可观察到,但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幼儿仍没有这种表现。这项观察说明,对他人的亲近友好和善意体现可能与幼儿第一年内的情感抚养有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之初以情感抚养为主,情感抚养是心理抚养的第一序列。由亲人亲自抚养、对幼儿呼喊的及时回应、耐心、友好、平和,让幼儿感受到外部的友好,他才会形成“回应的友好”模式。
孩子年龄越小,他的外部表现越能显现出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所以,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或说一个人的善良就是一种无声的标志,标志这个人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抚养。善良很重要,善良在某些特殊时刻可能会救你的命,因为善良的人甚至在自己生命面临威胁时还在替别人着想,在危机时刻软化了犯罪人的心。
相反,如果不幸遇上一个“反社会人格”的犯罪人,他毫无情感,只有欲望与怪异的兴趣,那这种“打动”可能不会奏效。但不管如何,善良仍是被普遍认可的品质,即使监狱里的犯人也会衡量自己品质的高低好坏,那些侵害儿童、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的人,往往会被挤兑至最孤独的境地。在谈论亲社会行为的话题时,我还要强调一点: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前些年北方某地一个孕妇假装有病,骗一位过路的护校学生扶她回家,目的竟然是为她老公找一个处女睡,结果女孩无辜遇害。社会上善良之人被骗财或骗色的不少,所以我强调在教导孩子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要多讲讲“狼外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