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即智商高低,主要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和两人配型。这种智力水平几乎是天生的,后天若要改变除非疾病或机械损伤大脑,否则人的智力水平基本稳定且伴随终身。
智力,在心理现象中主要用来认识与对外界做出反应,包括感知、理解、记忆、专注以及推理等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的早年更多地用来学习知识,成年后用来处理各种事务。
智商高的孩子往往理解力好,学东西快,记忆力好,推理严谨,他们比别人更容易拥有获得知识和处理复杂难题的能力。父母一旦发现自己孩子智商很高都会窃喜,认为只要孩子认真学习,以后获得高学历、谋求高收入的概率就很大,养育这样的孩子相对省心。这就如同人的长相,有时一白遮百丑,表现在能力上则是一招鲜吃遍天。
其实,很多父母在认知上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刻苦读书就能提高智商,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所以,他们最看重的是如何让孩子早日进入爱学习的状态。他们不愿带孩子出去玩,也不愿意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以免把心玩野了。于是,孩子只能宅在家中,独自安安静静地长大。由于刺激源简单,这种孩子的智力发展只能沿着一条道朝前走:看书、学习、练习……十几年间一直处在单纯的学习状态中。高智商伴随着单一情境当然专注力更高,这类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是“一路绿灯”或“节节高升”。
但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他长大后必须进入社会中工作生活,与人打交道必不可少。社会复杂,人心更为复杂,所以,人的心理发展不能过度单一与专注。例如,过度专注的人一旦恋爱,可能就认准一个人,如果对方不愿意,他很有可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严重伤害,甚至有可能跟人家同归于尽。现实中,大学生因为谈恋爱闹出的悲剧时有发生。
人早年的学习时间一般要持续12年,学历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在学校待久的人,天天面对的是诲人不倦的老师,或者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他们怎么可能识别出看上去像正常人却心怀叵测、另有算计的江湖骗子?结果,他们有的被骗进了传销团伙,有的被网络诈骗,甚至有人被拐卖。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从小失学、到处游走、没有家庭生活、没有亲人相伴的流浪儿却极少上当受骗,大概是他们从小就在社会上混,见多识广,不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轻易说实话,骗子骗不了他们。
2002年,北京动物园发生了一起用硫酸泼熊的事件,肇事者是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刘某某。当事情被报道出来后,民众都非常气愤,尤其是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的家长更觉得不可理解,那些狗熊憨厚可爱,你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怎么能用硫酸去泼它们呢?警方当时就把这名大学生抓了,但不明白他的心理,当时还没有伤害动物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就打电话来问我。因为在有危害结果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确定行为人有无主观恶意,即他做这事的动机是什么。我在看过有关案件的具体报道后,加上媒体对他母亲的采访和家庭情况调查,明白了他的问题。
他在出生56天后父母就分居了,三岁时父母离异,此后再没见过父亲。母亲是一名公交司机,非常自立坚强,有时凌晨就要去上早班,晚班又要到半夜才能回家。家里只有因中风腿脚不便的姥姥。母亲只能让老人陪伴孩子,让孩子帮助老人。因为担心孩子跑出去玩,姥姥管不了,母亲每次上班前都将两人反锁在家中。用母亲的话说,“连窗户都钉死了”。孩子在家中,陪伴他的除姥姥外,就是一篮子积木和拼板。
这样单纯的环境养成他对母亲的依赖,从小就很听母亲的话,几乎所有事情都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正如母亲所说:“我不去做,他就不知道;我不去引导,他就不去做;我说朝东,他就朝东走;我说苹果是甜的,他就不知道苹果是酸的。”他就在一堆积木和塑料拼板的陪伴下度过童年,直到五岁后才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上学后,他被人欺负不懂得还手,被人骂也听不出是脏话,但学习成绩始终很优异。
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动物,高考时想报生物系,母亲不让,最后上了机电系。但他的热爱并没有消失,他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灵敏,分辨东西的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熊到底笨不笨。”他想到硫酸味道特别大,熊嗅觉好,如果熊发现刺鼻的味道,会不会躲开呢?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到哪里能找到熊来做验证呢?只有动物园了,于是他就去了北京动物园熊山,泼硫酸试验熊的嗅觉。结果有一只小熊,天天接游客从上面扔下来的好吃的,以为人类都很友好,哪知这回泼下来的是硫酸,脸部和口腔被严重灼伤。
当然,像刘某某这么严重缺乏常识的书呆子并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许多著名学府里学习优秀的年轻学子走入社会后会感到彷徨,包括前面提到的美国影院杀戮案中那个叫霍尔姆斯的作案人,他已经读到博士,却不知如何融入社会,如果一个高智商的人被培养成这样,基本就废了。所以,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