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丰富

丛竹寺-共寻禅悟 2021-11-23 08:44:18

言语,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往往在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出现障碍。情感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基础性的东西,能影响孩子日后多层面的心理发展,如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方式发展等。可以说,情感是情商的基础。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蹭,你怎么回应呢?你一般会蹲下来,摸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痱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相反,没有或缺乏情感的抚养是什么样呢?同样是给孩子换尿布,在一些托幼机构里,临时看护者和妈妈的风格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里的看护者往往一个人要照顾多个孩子,换尿布对她来说是需要尽快完成的一项工作。她操作时的动作应该是麻利地抓起一卷卫生纸,抓一块尿布,走到孩子面前,打开襁褓,提起小腿用纸擦两下,然后换上干净的尿不湿,包好襁褓就完事,可能又去照顾下一个孩子。这叫工作,符合标准即可。我并不是说她们不认真负责,而是说她们可能顾不上爱抚,要是对每个孩子都像亲妈那样操作,她的嘴皮子非磨破了不可。所以,一对一的抚养和一对多的抚养是不同的。

保姆带孩子也跟亲妈不一样,一般是把孩子收拾干净以后,就放在童车里推出去,到外面晒太阳。她愿意找其他保姆聊天,而不是跟孩子说话。只有亲妈才有那个耐心,在孩子什么都听不懂的时候还会跟孩子唠叨。所以,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凡是耳边经常有人声的孩子一旦开口说话,一定是话多的那种。相反,缺乏情感的抚养耳边一定是无声的,所以他们不爱说话,言语匮乏。

以前学外语的时候,有个女同学问老师:“我学了十几年外语,怎么听说还是不行呀?听力到底怎样才能练好呢?”那位老师特别逗,瞥了她一眼说:“你看美国的傻子会不会说英语?”大家都乐了。美国的傻子当然会说英语了,虽然他智商不高,但耳边天天有人在说话,他就能说出来。所以,老师的意思是说,语言不是靠看书就能学会的,而是要有语言环境,多听才行。

这种抚养差异带来的言语表达差异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可观察出来。一位大人领着一个小朋友过来,我们可以试试,走近他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叫我一声阿姨好吗?”你看他怎么回应。如果他打量你一下,小嘴很甜地叫你,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是有亲人陪伴的,而且家里经常有两个以上的抚养人。相反,有的孩子一领出来,妈妈让他叫叔叔,他会拽着妈妈的手,抬头看你一眼,马上又低下头,或者旁顾左右,既不看你也不叫你,只想赶快走开。当他要走的时候,妈妈说:“跟叔叔再见。”他会抬起手来跟你拜拜,但就是不张嘴。这种孩子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声音匮乏的抚养背景,可能三岁之前除了妈妈,身边没有太多的人。家里人少说话声就少,孩子听得少,说得就少。因为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他很依恋妈妈,只要妈妈在身边就行,有没有别人无所谓。这种抚养背景的孩子情感比较单一,容易害羞。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