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争议撕开了连锁餐饮定价的隐形规则。业内人士透露,商圈门店租金占营收比可达 35%,而社区店普遍低于 20%,为平衡成本,“地段定价” 成为潜规则。但和府捞面的问题在于,将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完全归因于装修和地段,却忽略了消费者对 “公平感” 的核心诉求 —— 当菜单上没有任何标识提示门店等级,当收银员不会主动说明价格差异,这种 “盲盒式消费” 很容易被解读为 “看人下菜碟”。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信任的微妙变化。在预制菜大行其道的今天,餐饮产品的 “体验附加值” 正在被重新定义。消费者可以接受网红店为创意菜品买单,为稀缺食材溢价,但难以认同 “同一份预制菜因门店装修不同而差价悬殊”。正如一位餐饮博主所言:“如果把门店分成‘经济舱’和‘头等舱’,至少应该让乘客知道自己买的是哪种票。”
事件发酵后,部分门店开始在菜单角落标注 “门店类型差异导致价格不同”,但这样的 “亡羊补牢” 未能平息争议。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价格法》,经营者需明码标价并保持价格诚信,若利用信息不对称造成价格误解,可能触及 “变相价格欺诈”。而消费者更在意的或许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吃一碗面的钱,不应该为门店的租金差价和装修审美买单。
暮色中的两家和府捞面里,同样的骨汤在锅里翻滚,不同的是商场店的食客在暖光下拍照发圈,社区店的顾客端着面碗蹲在门口扒拉。价格差异本身是市场规律的产物,但当企业把 “地段溢价” 包装成 “服务升级”,把租金成本转嫁为消费者的 “隐形消费”,失去的可能是比一碗面利润更珍贵的东西 —— 坦诚。毕竟,在这个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的时代,任何试图用装修风格给面条 “贴标签” 的行为,最终都会输给 “把价格写在明处” 的真诚。
这话说的,你在马路边吃和在窗明几净的店里吃价格不一样不是很正常么,这不没事儿找事儿[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