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捞面被指同面不同价,引发消费者热议和官方回应。

纪百事 2025-04-25 11:34:55

在北京三里屯的写字楼里,白领刘小姐对着手机订单记录皱起眉头:上周在公司楼下和府捞面吃的草本酸辣肥牛面 29 元,周末在望京商场同款面却收了 36 元。她盯着两张几乎一样的菜品照片,发现除了背景里的装修风格不同,面条的分量、配料甚至汤底颜色都毫无差别 —— 这场相距 5 公里的 “价格盲盒” 体验,让她忍不住在朋友圈发问:“同一碗面,为何有的门店卖‘平装版’,有的卖‘精装版’?”

消费者的困惑源于肉眼可见的价格断层。社交平台上,对比图如潮水般涌来:朝阳区两家步行距离 15 分钟的和府捞面,招牌猪软骨面标价 32 元和 39 元,差别只在一家开在社区街边,另一家位于商场首层;上海陆家嘴门店的酸汤雪花肥牛面 42 元,而三公里外的老社区店只要 35 元。有细心的食客发现,高价门店往往多了木质屏风、书法挂画等 “文化元素”,但面条的食材、分量甚至打包盒都完全一致,所谓的 “服务品质差异”,不过是收餐盘速度快了 30 秒。

面对 “同面不同价” 的质疑,和府捞面的回应显得有些苍白:“门店按 A、B、C 类划分,A 类店定位商圈核心区,提供沉浸式用餐体验,因此价格包含环境溢价。” 但这样的解释在标准化餐饮时代显得无力 —— 当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食材,预制菜包加热即出餐,装修成本真的能成为核心产品溢价 20% 的理由?有消费者直言:“吃面还是吃装修?早知道为书法墙多付 7 元,我不如去美术馆看展。”

这场争议撕开了连锁餐饮定价的隐形规则。业内人士透露,商圈门店租金占营收比可达 35%,而社区店普遍低于 20%,为平衡成本,“地段定价” 成为潜规则。但和府捞面的问题在于,将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完全归因于装修和地段,却忽略了消费者对 “公平感” 的核心诉求 —— 当菜单上没有任何标识提示门店等级,当收银员不会主动说明价格差异,这种 “盲盒式消费” 很容易被解读为 “看人下菜碟”。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信任的微妙变化。在预制菜大行其道的今天,餐饮产品的 “体验附加值” 正在被重新定义。消费者可以接受网红店为创意菜品买单,为稀缺食材溢价,但难以认同 “同一份预制菜因门店装修不同而差价悬殊”。正如一位餐饮博主所言:“如果把门店分成‘经济舱’和‘头等舱’,至少应该让乘客知道自己买的是哪种票。”

事件发酵后,部分门店开始在菜单角落标注 “门店类型差异导致价格不同”,但这样的 “亡羊补牢” 未能平息争议。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价格法》,经营者需明码标价并保持价格诚信,若利用信息不对称造成价格误解,可能触及 “变相价格欺诈”。而消费者更在意的或许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吃一碗面的钱,不应该为门店的租金差价和装修审美买单。

暮色中的两家和府捞面里,同样的骨汤在锅里翻滚,不同的是商场店的食客在暖光下拍照发圈,社区店的顾客端着面碗蹲在门口扒拉。价格差异本身是市场规律的产物,但当企业把 “地段溢价” 包装成 “服务升级”,把租金成本转嫁为消费者的 “隐形消费”,失去的可能是比一碗面利润更珍贵的东西 —— 坦诚。毕竟,在这个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的时代,任何试图用装修风格给面条 “贴标签” 的行为,最终都会输给 “把价格写在明处” 的真诚。

0 阅读:128
评论列表
  • 2025-04-25 16:32

    这话说的,你在马路边吃和在窗明几净的店里吃价格不一样不是很正常么,这不没事儿找事儿[汗]

纪百事

简介:分享热门话题 分享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