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苦尽甘来,其实是一种博弈

写文的袁大岛 2024-10-21 06:06:34

世俗的磨砺让人们明白,天上掉馅饼是一种很恐怖的现象。

没有人相信那些所谓“免费的午餐”能够给人提供真正可靠的帮助,

关于“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这一观点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

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人们因此吃了太多的亏,

被那些包装精美的“超前认知”欺骗的太多,

因此,那些选择理性止损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或者说,在如今这个看似纷繁复杂实则对欲望愈发露骨的今天,

代价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似乎已经是这场账面游戏之中,不可或缺,

更是不敢或缺的重要环节。

苦尽甘来,看似叙述了关于付出和收获的正常关系,

落于现状,则成了某种自我安慰的说辞。

苦尽甘来,表面上是苦后面跟着甜,

实际上真正的关键字是“尽”,

苦尽甘来,只有苦到了尽头,才会有甘甜的未来,

可哪里是尽头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会看到许多旁敲侧击的解读,

比如苦的尽头是洒脱,鼓励人们精神上洒脱,

精神上无所谓了,兜里的东西也就无所谓了,

也有人对于尽头这个概念报以悲观的认知,

但这种悲观,又缺乏基于现实状态的理性解读,

其结果,就成了一种制造焦虑,制造自我焦虑的被动条件,

对于苦尽甘来这个说法,我认为用代价论去解读,

可能更贴近于现实。

也就是说,付出代价的过程是苦,

获得收益的结局是甘,

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付出代价的过程能不能产生收益,

则取决于给予收益的存在,

也就是回到我们曾经提到的那个观点:

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行与不行,“说者”定夺。

苦到撕心裂肺,苦到言不由衷,这些有没有意义,都是“身不由己”,

想想那个流传已久的段子,

挖煤挖的又快又好的挖煤工,再怎么努力都当不了煤老板,

有些话,点到即止,并不是做谜语人,

而是话本身,说到了一定程度之后,

再说就没意思了。

苦尽甘来,苦尽之人,能不能品到甘来的成果,

那些嘴巴里一直很甜的人,

未必会说实话:

负重前行和岁月静好,无法兼得,

所以有人持前,奋不顾身,

有人掌后,乐享其成,

这二者,从不互为因果,也不可能有所瓜葛,

无外乎,总要有人扛,

那么谁来扛,就不是一个问题,

而是一个事实了。

有代价的苦尽甘来,并非值得赞许的金科玉律,

那些被恶臭的汗水和肮脏的秽语所裹胁的人生,

非要说出点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哪怕是“还活着”这个概念所凝造的庆幸,

也许这不值得庆幸,

但终究,要有一些东西,支撑着人们继续走完:

对于人生本身的理解,无论是曾经的侥幸心理被一次次浇灭,

还是现如今不得不接受的理智和冷静,只不过是充斥着代价的成熟,

我们都需要考虑未来,因为曾经和现在,

逼得人们需要对未来的选择,考量出明确的方向,

诚然,这方向也势必会存在代价,

但苦尽之时,甘来何在的疑问,

正在被更多的人忽略,

正在被更多的人唾弃。

0 阅读:2

写文的袁大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