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答案都在书本里。
记得那时候考试,事后老师做答卷分析时,经常会提到这个概念,
多翻翻书,答案就在里面。
而有些很难的问题,老师也会用强调的语气告诉学生,
答案就在书里,只是你们需要多思考,
再多点思考才行。
其实现在想来,老师的说法确实是对的,有些问题,用“万变不离其宗”的说法来理解是没错的,
而到了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之后则会发现,
有些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在书里,
只不过是“哪一本书”,
也许老师也不知道。

生活上的问题,往往是狡猾的,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往往特别狡诈。
比如有些问题,答案可能是A,但过段时间再看,
A往往是一错再错。
有些问题,答案只能是A,但换个环境来看,
A这个正确答案,已经不在可供选择的范围之内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有关这一话题的情况之中,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关系,往往缺乏足够有效的关联性,
很多问题,非常散,
很多答案,非常乱。
比如某些规则的存在,似乎给了人们一条正确的选择,
只要选,就一定正确。
可选过之后才发现,正确是规则给的,但选择之后所承受的却是痛苦,却是倍增的压力。
是的,答案是对的,可怎么选了之后,
总给人一种大错特错的感觉呢?
而对于某些被判定为错误的选择被早早公开,
不用选,直接在“试卷”中就告诉你,别选这个,这个是错的。
选了就扣分,别犯傻。
可那些经验十足的“考生”却非要剑走偏锋,选这个错误的答案,
选了之后,自然是要被扣分的,可扣分归扣分,
他们选择的结果,却享受到如同正确答案一般的好处,
避免了很多错误所带来的麻烦,绕开了很多看似正确的陷阱,
不得不说,这些人太狡猾了。
可反过来想想,这问题是狡猾的,答案也是狡猾的,
那作答的人,似乎也得“入乡随俗”,
才能在这场以狡猾为名的考试中,
获得真正的奖励。

对错这个问题,有时候答案如何,说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效果,重要的是这个答案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把对错这两个字,换成什么小猫小狗,换成是什么张三李四,其实都一样,
这两个字,只是代号,只是某种选择的代表,
而代价,则是选择之后所产生的那些影响,
对自己有利,还是让自己损失利益,
人要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看清只有清醒的人能够看清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很模糊,不清醒的人,
只能深受其乱,却不得其意。
而至于怎么去理解这些答案,往往取决于这些选择背后的效果而定,
比如我们说“难得糊涂”这件事,
乍一看糊涂不好,糊涂是错的,
但难得糊涂,就说明了虽然糊涂是不对的,
但难得二字,就给了糊涂一个“由错变对”的前置条件。
诸如此类的现象,让人们意识到看待问题的对错之分,
应当重点关注实质上效果的影响,而不是那些“定下来的结果”:
人间事,人来定,
对错之定如何看?
那就要看对的有多好,
错的有多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