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怪哉虫记

长岳和文化 2025-04-26 20:34:46

汉元狩三年夏,长安城热浪滚滚,未央宫的飞檐在烈日下闪烁着刺目的光芒。汉武帝刘彻坐于清凉殿中,仍觉暑气难消,遂命太仆备车驾,欲往甘泉宫避暑。

"东方爱卿,此次甘泉之行,你且随驾。"汉武帝对殿下一位身着青衫、面容清癯的中年文士说道。

那文士正是太中大夫东方朔,闻言拱手笑道:"臣蒙圣恩,敢不从命?只是..."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此行途中恐有异事,望陛下勿惊。"

汉武帝不以为意,只当是东方朔又在卖弄他那套神机妙算的本事,挥了挥手道:"朕富有四海,什么奇事没见过?准备启程吧!"

翌日清晨,天子仪仗浩浩荡荡出了长安城。金根车在前,五时副车随后,羽林郎执戟护卫,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东方朔骑一匹青骢马,随侍在汉武帝车驾旁,不时抬眼望向远方,似在寻找什么。

行至午时,队伍来到一处荒僻之地。此处地势低洼,杂草丛生,几段残破的土墙半埋于地下,显是前朝遗迹。汉武帝命停驾歇息,自己下车活动筋骨。

"此乃何处?"汉武帝环顾四周问道。

随行的太史令急忙上前:"回陛下,此地乃秦时云阳狱旧址。秦法严苛,此狱曾关押无数囚徒,据说..."太史令压低声音,"据说冤死者甚众,故阴气极重。"

汉武帝闻言皱眉,正欲说话,忽听前方传来一阵骚动。只见几名羽林郎围在一处,神色惊恐。汉武帝好奇心起,大步走去,众人连忙让开一条路。

地上赫然趴着一只怪虫,通体赤红如血,约有小儿拳头大小。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虫子形状酷似一颗缩小的人头,甚至隐约可见五官轮廓。虫子一动不动,却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仿佛在凝视着围观者。

"此乃何物?"汉武帝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生物,不禁后退半步。

群臣面面相觑,无人能答。太史令翻阅随身携带的《山海经》残卷,也找不到对应记载。太医令战战兢兢地凑近观察,却见那"人头"突然转动,黑洞洞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吓得他跌坐在地。

就在众人惊慌之际,东方朔排众而出,神色凝重却不显恐惧。他蹲下身,从袖中取出一根玉簪,轻轻拨弄那怪虫。虫子被触动,竟发出细微的哀鸣,声音凄厉如人泣。

"东方爱卿识得此物?"汉武帝见东方朔胸有成竹的样子,连忙问道。

东方朔起身,掸了掸衣袖,正色道:"陛下,此虫名为'怪哉',非寻常生物,乃怨气所化。"

"怨气所化?"汉武帝眉头紧锁,"此言何意?"

东方朔环顾四周残垣断壁,叹息道:"秦时法网严密,动辄连坐。这云阳狱中曾关押无数无辜百姓,他们含冤莫白,惨死狱中。怨气凝结不散,每逢夏至阳气最盛之时,便会化作此虫现于人间。"

话音未落,四周土地忽然微微震动,无数赤红怪虫从裂缝中爬出,密密麻麻覆盖了大片地面。它们发出此起彼伏的哀鸣,汇成一片凄厉的声浪,听得人头皮发麻。羽林郎们纷纷拔剑戒备,却不知如何对付这些诡异的生物。

汉武帝强自镇定,问道:"既是怨气所化,可有化解之法?"

东方朔微微一笑:"有。请陛下命人取酒来。"

汉武帝虽不明就里,还是立刻命侍从取来随行携带的御酒。东方朔接过酒壶,走到虫群最密集处,缓缓倾倒下琥珀色的液体。

奇迹发生了!酒液触及之处,赤红怪虫如雪遇沸汤,迅速溶解消散。更奇的是,溶解后的虫体化作暗红色液体渗入地下,空气中那股令人窒息的压抑感也随之减轻。

"酒能消愁,亦能解怨。"东方朔一边继续浇酒,一边解释道,"这些冤魂所求的,不过是一点慰藉罢了。"

汉武帝见状,亲自接过酒壶,学着东方朔的样子浇灌虫群。随着酒香弥漫,越来越多的怪虫消融不见,哀鸣声也逐渐平息。最后一只怪哉虫在御酒浇灌下,竟似人一般仰起"头",对汉武帝点了三下,才缓缓化去。

待虫群尽消,汉武帝已是满头大汗,不知是因劳作还是心惊。他凝视着那片重归平静的土地,沉声问道:"东方爱卿,此事当真如你所言?"

东方朔拱手道:"臣不敢欺君。秦时暴政,民不聊生。这云阳狱中冤死者数以千计,怨气郁结数十年,今日得遇圣天子,方有机会一舒冤屈。"

汉武帝默然良久,忽然问道:"朕常闻秦法严苛,却不知竟至于此。爱卿既通晓古今,可知这云阳狱中具体情形?"

东方朔神色一肃:"据野史记载,秦二世时,有书生李良因作诗讽喻朝政,被指为诽谤,不仅自身遭腰斩之刑,更牵连三族。其老母年逾七十,亦被囚于此狱,活活饿死。类似冤案,不可胜数。"

汉武帝听罢,面色阴晴不定。他转身对群臣道:"传朕旨意,在此地立碑纪念,命史官记下今日之事。回宫后,朕要重新审议律令,去苛从简。"

群臣齐声称颂。东方朔嘴角微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当夜,汉武帝在临时行营中辗转难眠。三更时分,他披衣起身,命人唤来东方朔。

"爱卿白日所言,可有未尽之处?"汉武帝开门见山地问。

东方朔沉吟片刻,道:"陛下圣明。其实这'怪哉'虫现身,未必不是天意。"

"哦?"

"秦因暴政而亡,汉承秦制,虽已减轻刑罚,然狱中冤情恐仍有之。"东方朔直视汉武帝,"今日'怪哉'现世,或为警示陛下,当以仁德治狱,免蹈亡秦覆辙。"

汉武帝沉思良久,忽然问道:"爱卿早知此地有异,故而特意随驾?"

东方朔笑而不答,只是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此乃臣整理的近年来各郡国上报的冤狱案件,请陛下御览。"

汉武帝接过竹简,就着烛光翻阅,脸色越来越凝重。竹简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各地冤情:有因邻里纠纷被诬告的农夫,有因交不起赋税被投入大牢的商贩,甚至有因官吏贪腐而被顶罪的读书人...

"朕竟不知天下有如此多冤情!"汉武帝合上竹简,长叹一声。

东方朔轻声道:"陛下日理万机,难免有耳目不及之处。而今'怪哉'现世,正是上天给陛下的启示。"

汉武帝起身踱步,忽然停下问道:"以酒消怨之法,爱卿从何得知?"

东方朔望向帐外月色,幽幽道:"臣少时曾遇一异人,传授此术。那人自称是秦时狱吏,亲眼目睹无数冤魂泣血,晚年悔悟,寻访化解之法。酒乃五谷之精,最能安抚怨魂。"

汉武帝点点头,忽然又问:"白日最后那只怪虫,为何对朕点头三次?"

东方朔微微一笑:"那冤魂认出陛下乃真命天子,三点头既是行礼,也是将希望寄托于陛下身上。"

汉武帝闻言,心中震动。他走至帐外,望着满天星斗,良久方道:"传旨,明日启程回京。朕要亲自审阅近年刑狱案卷,平反冤假错案。"

东方朔深深一揖:"陛下圣明。如此,'怪哉'之怨可解矣。"

翌日清晨,队伍启程返回长安。经过昨日怪虫出现之地时,汉武帝特意命车驾暂停。他亲自将一壶御酒倾洒在地,默立片刻,方才离去。

此后,汉武帝果然减轻刑罚,并多次派使者巡查各地监狱,平反冤狱无数。而"怪哉"虫再未出现,唯留东方朔所著《怪哉记》流传后世,成为警醒为政者的寓言。

太史公曰:怨气化虫,闻所未闻。然观武帝后来施政,确有大变。东方朔以怪谏君,可谓智矣。为政者当以此为戒,勿使民怨累积,终成"怪哉"。

0 阅读:14

长岳和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