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入初中后。
邻居家的孩子迷上了玩手机。
原先的学霸,成绩很快下滑,变成了班级里的后进生。
和邻居交流后,他听取了我的建议。
每当空闲下来的时候。
邻居就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去逛大学校园,或者去感受科技馆的氛围。
孩子逐渐放下了手机,甚至爱上了编程。
13岁左右的孩子,像枝头新抽的嫩芽,有无限伸展的可能,也容易在风雨中迷失方向。
一位初中班主任,曾这样提醒学生:
13岁的年龄,不是用来“放纵”的,而是用来追梦的!
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这句话,并且珍惜当下的时光,遇到更好的自己。
01
13岁的“橡皮泥现象”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
12-15岁的年龄,是一个人关键的重塑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就像是未定型的橡皮泥,有着很强的可塑性,这就是13岁的“橡皮泥现象”。
不无夸张地说:
13岁左右的年龄,是孩子定型前的最后窗口。
这个阶段接触的事物,会直接塑造未来的思维模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比如,达芬奇13岁的时候。
他每天在画室里,待到深夜观察光影变化,这种专注力最终造就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但现在的孩子,面前摆着双重困境:
①刷着手机,忘却了时间。
②手机里,不断弹出的新的诱惑。
如果孩子无法克服这些诱惑,很容易导致大脑形成“碎片化思维”。
就像被撕碎的拼图,再也拼不出完整的画面。
02
别让娱乐,偷走了未来
适当地娱乐。
有助于孩子在学习中,做到劳逸结合,提升学习的效率。
可很多孩子,缺乏足够的自制力。
一旦接触了手机,可能会沉浸其中,很难走出来。
纽约大学做过追踪实验:
每天刷视频超过3小时,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明显下降。
作业越积越多,黑眼圈越来越重。
过度娱乐的孩子,说话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
孩子们,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
不要因为眼前的娱乐,就放弃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就放弃了个人的前途。
比尔·盖茨曾说:
“那些看似辛苦的时光,其实是命运在给你存利息。”
如果你,把大把时间花在娱乐上。
等你回过神来的时候,同龄人早已在跑道上领先几个弯道了。
03
追梦不是苦行,是点燃火种
学习的过程。
固然需要花费时间,甚至开动自己的思维。
于是很多孩子以为:
追逐学业梦想的路,一定很辛苦。
事实上真的这样吗?
大家要牢记一个观点:追梦不应该是苦行,而是应该点燃心中的火种。
当学习的种子点燃了。
同学们将会发现,原来学习并不累,还会让你找到成就感,让你满怀热情地持续下去。
当你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
大家将会明白,做喜欢的事情,熬夜都像在发光。
04
孩子偏航了,如何修正?
每一位孩子的成长。
都离不开家长的付出,需要父母做好领航的工作。
如果您的孩子暂时偏航了。
家长该做些什么,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助力,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的航道呢?
建议家长朋友们,用“三步唤醒法”引导孩子:
①观察孩子刷手机时的微表情。
看孩子是真笑还是机械滑动?找到吸引孩子的兴趣点,在有的放矢中做好沟通。
②用“假如你是导演”重构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热衷追剧,家长可以借机让孩子去创作剧情,把追剧变成剧本创作。
③多给孩子陪伴。
用积极的活动,取代孩子的“盲目娱乐”行为。
05
写在最后
孩子到了13岁。
他们处于认知重塑的关键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迎来了成长的重要节点。
如果大家,虚掷了光阴。
那么就会因此,错过成长的大好机会。
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看清这样的现实,在现实的学习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就像戈壁的胡杨树一样。
在生长的季节,把根深深扎进土壤,才能在风沙中站成永恒的姿态。
加油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