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世的全才且大权在握的张之洞为啥没能救活晚清?

上官茂华 2023-07-26 15:53:09

张之洞

我们先说张之洞的百年不世之全才。这个话题不是篇把文章能说全的。鉴于篇幅,我们只能挑重点说:

比如,张之洞慧眼识人,为国举贤的才能,就足以冠绝百年。他的这一才能,不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近百年最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光绪7年(1883年),面对世界第二号列强法国(第一号是英国)的入侵,张之洞坚决站在主战派左宗棠一边,积极周密地为战争出谋划策和做好军需后勤保障。

他力荐冯子才,王孝祺,唐景崧等将领挂帅出征。特别是奏请朝廷加封刘永福五品卿衔,与唐景崧一样,此举可谓是石破天惊。要知道刘永福是因反清而被清军逼入越南境内的“反贼”。正是因为张之洞知人善任,调度有方,保障有力,使国内清军与刘永福互为犄角,硬是从投降派李鸿章的淮军缝隙中开辟了一条胜利通道。法军大败,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震动巴黎朝野,茹费里内阁倒台。中国保住了广西、云南等地没有丢失。

张之洞对孙中山和梁启超的赏识和对辜鸿铭保护也是脍炙人口的佳话。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时忽然想见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便向门官递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求见。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青年用这样的方式要见朝廷一品大员,这在当时是很荒唐的行为。张之洞却没有计较,而是写下“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回帖,叫门官传给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回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见之立即将孙中山迎进府中,给予了孙中山受益一生的鼓舞。

梁启超少年得志,17岁便考取了功名。梁久闻总督大人的名声,专门拜见。张之洞出了个上联考梁的才学:“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人第一,谁人第二?”

梁启超对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张之洞见之大喜:“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待梁为上宾。后因戊戌变法事件受牵连——因为之前梁启超组织过“公车上书”。梁幸有张的保护,才保住一命。要不然中国就少了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教育家,也不会有新中国最出色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辜鸿铭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张之洞的保护,早就成了满清的刀下之鬼。这个“冒失鬼”竟然在慈禧太后60岁大寿的时候写了这样的打油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要知道满清的文字狱是史上最残酷的。有位文人只因写了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被满清砍了头。辜鸿铭足可以砍一百次头。张之洞硬是冒死把这件事压了下来。要不然中国就少了一位被西方人誉为“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学术大师。

可以说,从晚清朝走到民国的那批中国文化精英,几乎都是张之洞保下来的。没有张之洞,这些民族的文化精英恐怕要被满清杀绝。正是这些精英,才有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催生出了五四运动,催生出了中国共产党。

比如张之洞的经济才能,更是前无古人。他是名至实归的中国近代工业之父,不但为晚清的天空增添了一抹灿烂的晚霞,也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国际接轨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仅张之洞执政湖北18年(1889年-1907),武汉的进出口贸易,就翻了30倍。武汉被世界称为“东方芝加哥”。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汉阳铁厂,无论规模,还是产量,当时都是亚洲第一。新中国享誉全国的武钢和武汉长江大桥,都脱胎于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汉阳铁厂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都是张之洞带着中国自己的工程师自力更生摸索出来的,并全部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铁技术。汉阳铁厂造出了著名的汉阳造。汉阳造叱咤风云60年,跨越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代,一直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拿着汉阳造。我们经常说“小米加步枪,赶跑了鬼子”。步枪,就是汉阳造。

张之洞相继建成了湖北纺纱厂、湖北制麻厂、湖北官砖厂、武昌制革厂、湖北造纸厂、湖北毡呢厂……很多很多。一家家工厂,把武汉打造成了全中国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只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才可以和它媲美。

张之洞除了建了林立的工厂,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路。武汉九省通衢,就是从张之洞手里来的。京汉铁路,当年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横跨河北、河南、湖北三省。京汉铁路修通了,张之洞又修了粤汉铁路、川汉铁路。京汉铁路全场1214公里,粤汉铁路全场1100公里,两条铁路的连接,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张之洞在黄鹤楼上留下的这副对联,既可让人读到他的旷世豪迈,也是武汉九省通衢的生动写真。“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毛泽东主席一生只赞扬过一位经济大师,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比如张之洞的治学才能,也是中国近百年来,响当当的文化巨匠,还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序幕。张之洞编撰的《书目答问》和《劝学篇》,至今还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两部学术专著的核心要点是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有用,对今天有用,对现实有用,而不是为了装饰门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张之洞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撕开了满清几百年以来积习的固步自封,不但促进了中国思想学术的巨大发展,也打开了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张之洞不但提出了“世变道亦变”观点,也探索了中国固本保元,跟上世界历史发展步伐的途径:“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也。”只有这样,才能“免迂陋无用之讥”。同时,张之洞否定全盘西化,那样的话中国就没有了“根柢”,就不是中国了。因此,张之洞反对康有为他们的“维新变法”,即戊戌变法,支持慈禧无情肃反维新党。

关于戊戌变法,我们有必要做些交待。所谓戊戌变法,其实就是全盘西化,并且还要请日本人伊滕博文来华做宰相。对此,我们可以从《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得到求证。维新派大员杨深秀上书光绪皇帝的变法奏折就是这么写的:“昨又闻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况值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在都,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先为借箸之筹。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更为荒唐的是光绪皇帝竟然批准了这份把千年中国拱手送人的奏折,并令康有为等人为此运作。要不是张之洞等人的痛击,中国只怕早就完了。

张之洞不但在思想学术上建树颇丰,而且还注重社会教育。张之洞在武汉建造了一百多所新式学堂。武汉有五所百年大学,全部出自张之洞之手。武汉至今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张之洞奠定了基础。

无须再例明细表了。话题至此,料想谁都不会不承认张之洞的百年不世之全才。

至于张之洞大权在握,这就无须专门细说了,他本就是晚清的一品大员,直接参与国家决策,是名副其实的晚清的最后一根梁柱子。

又有惊世之才又是大权在握,而且搞掂了“枪杆子,笔杆子,秤杆子”,按学界的观点,张之洞应该能够救活晚清才对。然而,张之洞却没能把晚清救活。张之洞1909年去世,两年后清朝便灭亡了。

张之洞为什么没能救活晚清呢?我们认为,原因就在张之洞不相信人民。又或者说张之洞只差这一件事没有做好。否则,他便能救活晚清。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骨子里坚守的是孔孟之道,效忠的是封建王朝。张之洞虽然对中国思想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他始终没有跳出“三纲五常”的窠臼。“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劝学篇?会通》)。正因如此,他的骨子里是没有人民的。他也从未相信过人民,也不愿给予人民改变社会的权力,视革命如洪水猛兽。“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劝学篇?正权》)认为中国一旦兴民权,必将导致封建制度的瓦解崩溃,这是张之洞宁死不愿意看到的。

从中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不相信人民的原因,这就是他认为人民“愚”。这也是旧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通病。在他们眼里,只有上学受过教育,读过很多书的人,才是开启了智的人。否则便是愚人。加上他们骨子里高人一等的精英思想作崇,不愿意深入底层,组织民众,启蒙民智。导致他们根本不能了解人民,也让他们自己作茧自缚,牢牢把自己禁锢在已有的思想文化观念之中,无法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经济搞得再好,却没有灵魂,最终只可能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这是他们致命局限。

张之洞虽然爱才如命,但爱的是精英,又或者说是与他同一类的人。其他人等他是不爱的,只是利用。这也是张之洞无法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根本原因。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时局,仅凭几个精英,又怎能抗衡列强的入侵?因此,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八国联军血洗京津,火烧圆明园,落下爱国而不能保国的泪。

没有人民作后盾的张之洞在官场上也不是党羽遍天下的李鸿章的对手,尽管他取得了对法作战的胜利,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鸿章与法国人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胜利换来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丧权辱国条约。

庆幸的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出了中国共产党,张之洞做不成的事,毛主席共产党做到了。毛主席共产党与张之洞的区别在于对待人民的态度。张之洞把人民的“愚”视为不可救药的大缺陷,而毛主席共产党则与之完全相反,认为这正是人民的优势。“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笃定这便是蕴藏在人民中的洪荒伟力。于是,毛主席共产党从开办工人夜校开始,向人民群众灌输革命理论,觉醒人民,组织人民,武装人民,依靠人民。这便有了中华民族的起死回生,且一日千里。我们也可以设想,假如没有毛主席共产党,或者晚出现那么些年,中国都是不可想象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与历史发展适应的、能够引领时代的文化,这便是毛泽东思想。这一民族的伟大文化成果来之不易,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经过了数千万人的“血祭”,经过了历史的反复检验,是真理。我们这个民族要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伟大复兴,也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决不可听信某些人的谎言,一古脑儿地重归旧文化。这是我们特别需要警醒和念兹在兹的大事。

0 阅读:107

上官茂华

简介:一个有正义感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