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别用过度的“安全教育”,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焦虑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3-26 05:02:05

花有千种,人有百态,孩子也是一样的,有着不同的气质,可不管是温顺听话的,还是调皮淘气的,他们都是父母心里的那根软肋。

父母不管是更提倡快乐教育,还是成功教育,让孩子“安全”地度过一生,是每个父母心里最底层的愿望。

我们无比珍视这个生命,反复在他们面前唠叨——世界有风险,凡事需谨慎。

可父母的这些表现有时却让孩子陷入了另一种状态。

01

在《向上吧,少年》里,有这么一个精致男孩,对安全问题非常敏感,把“防患于未然”做到了极致。

当主持人和男孩一起进入电梯,刚抬手准备,摁按钮,便传来孩子焦急地:“等、等、等,按电梯必须要用钥匙。”

不仅电梯必须要隔着衣服或使用工具摁,男孩还随时、随地地携带着湿巾和洗手凝胶。

孩子只是有着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反而觉得很省心。

之后进入了选菜环节,男孩非常会精打细算,把金额控制得很好,可他后来的话却让人有点意外,他说自己在家也很节省,就很担心家里的钱会被花了。

到这里,觉得孩子小大人似的想法有点可爱,可也的确感到了孩子在生活中对很多事,都会衍生出复杂的想法,让他处于一种时时警惕的状态。

比如,到儿童乐园坐过山车,孩子都会想体验,唯独他会因为担忧而拒绝参加;

他一般也不进厨房,他觉得厨房有很多安全隐患;

还会在妈妈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时表现得非常不安,他会跑过去抢过妈妈的手机或直接拔下插头,他会想起看过的新闻,总担心手机会爆炸。

妈妈在节目里表示了她的困扰,怕孩子过于谨慎的性格会错过很多体验,而且在之后的生活里会很累。

02

还在为一个家庭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成了一个家庭关注的重点,我们不但时时把他们保护得很好,也希望他们自己能始终呆在安全的区域中,才能感觉到放心。

虽然男孩的行为在妈妈的眼里太过于小心了,但追溯原因却与家里的教育方式有关,这位妈妈说,自己每天就会提醒他很多安全意识,孩子跟爷爷奶奶在家经常也会看一些法制类的节目和新闻。

适当的担心和顾虑对孩子来说是一道“保护层”,让孩子了解哪些情况下存在危险,在一些活动中也知道适可而止。

但是过量的危险信息的“轰炸”,却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焦灼的状态,会不断地把摄取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对接。

但实际上孩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取舍。

信息过载以后,一些小的危险通过孩子的想象,也可能变成一大片围绕在他们生活里的威胁,激发孩子的恐惧和无休止地焦虑,让孩子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一些正常的探索和好奇,也会让他们感到抗拒,就像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评价一样,“凡事能选择做与不做的,他就直接选择不做。”

03

父母常常忽视了焦虑是可以习得的,当我们没完没了地把提醒挂在嘴边时,大人的焦虑可能会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却把忧虑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对此产生了依赖。

反过来说孩子是被“传染”的,他们的焦虑是沿袭了成人对他们不安全情况的恐惧,只有在这些恐惧被小心防备着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安全。

要改善孩子这种状态,还要从父母的改变开始。

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按耐住心中的紧张,去判断一件事实际的风险程度,究竟只是会让孩子承担一些自然的后果,还是真正的对他们的构成身体的创伤。

如果只是前者,有时经历一次反而是在帮助孩子学习成长,我们就不用过度的干涉。

另外,父母关注安全,但别以“恐吓”的方式,比如经常故意把一些意外的负面新闻或最恶劣的状况拿给孩子作为“教材”,希望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恐慌,来记住这别人的教训。

比起吓唬更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把焦点放在具体保护自己的做法上,或者带着孩子去学习一些危险形成背后的科学原理。

只有孩子学会怎样面对问题,才能真正知道规避,而不是仅仅是恐惧之下的逃避。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