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又离不开的“隔代教育”里,谁都在喊累,却谁都不肯退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4-10 00:33:21
和闺蜜约好,带着萌仔到她家做客,闺蜜来开门,却是满脸的不悦,她突然这样我有些懵,小心地和站在不远处的闺蜜妈妈打了声招呼,闺蜜妈妈出于礼节,点了点头,便铁青着脸进自己房间去了。 短暂地尴尬后,看着情绪不高的闺蜜,我大概猜到发生了什么,便去挽她的胳膊,再她耳边试探着问了一句:“又和你妈吵架啦?又因为孩子的事儿?”果不其然,闺蜜简单安排了一下两个小家伙,便拉着我的手在一旁坐下,“想着你们还有一会儿才来,我说让果果先眯一会儿,你们来了玩着也有精神,她这都幼儿园大班了,我妈还非要我哄到孩子睡着才能出房间,我说果果是男孩子,让他独自入睡也是在锻炼他的独立性呀,可我妈,就跟我急,说我没有个当妈的样子,我也就火了,我难道不想孩子好吗?” 闺蜜委屈地觉得自己明明是在为孩子着想,却被妈妈说得一无是处。虽然很庆幸,在自己和老公分身乏术的时候,有家人帮忙照顾孩子,但另一面又觉得很疲惫,因两代人的教养方式有很多不同,在家没少同父母起争执。 01 都是为了孩子,为何总是争个不停 闺蜜和自己父母在隔代育儿过程中都会互相埋怨置气,更别说,在夹杂着婆媳、翁婿关系的情况下的家庭了,这些家庭面对隔代育儿所萌生出的分歧和争斗更为频繁。 第一种争斗:家庭中的派系之争 隔代教育里最“隐秘”,却最容易激发矛盾的就是家里的派系之争。比如孩子父母的科学育儿派与老人的经验派之争;或者在婆媳关系尚未处理好,又加上了育儿问题的家庭里,可能婆媳自己就带着角色的滤镜站在了两端;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父母双方的原生家庭都分工参与了孩子的养育,两个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又感觉相互掣肘,也会分为两派。 就像我的一个同事,他家有一对双胞胎的女儿,大女儿是奶奶带,小女儿是婆婆带,两个老人之间总是相互比较谁带得更好,而另一位同事,平时与孩子一起住在爷爷奶奶家,周末又一起回婆婆姥爷家,而两边老人一边觉得孩子体弱要多穿保暖,而一边觉得孩子要“耐得寒”,否则一吹风就生病,两边就经常为孩子穿衣、生病的事争论不休,同事两口子没少受指责。 第二种争斗:谁是孩子最爱的人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链接从孩子呱呱落地就开始了,在倾注温暖和爱的同时也,期待着孩子爱的互动和回应。而老人呢,从开始抱着为儿女搭把手的想法,进入儿女的家庭,就不遗余力把孩子当作宝贝来爱惜着,来自于孩子的依赖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孩子和谁亲,对谁笑得更多,也就难免会让另一方心里有所触动,甚至产生失落感。 第三种争斗:谁才是最会教孩子的人 不管是教孩子,还是养孩子,老人和年轻父母的分歧处处都有,闺蜜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你都是我养的,也是我教的,你是觉得你不好吗?那干嘛质疑我”,老人往往觉得自己有过经验,完全可以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儿女自己都还是孩子。 可在孩子的父母来看,老的经验并非就是十全十美的,一些错误的经验,当时没有条件得到指正,遗留到现在,却被老人视为正常行为,用在孩子身上,孩子父母急于把一些科学的方法普及给父母。 老人和孩子父母各靠各的“谱”,也都希望另一方照着自己说的做,说的是育儿的理,争的是话语权和主导权。 02 “隔代教育” 看不惯,却又离不开 很多隔代教育的背景因素都是因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抱起孩子撑不起生活,在工作、家庭之间难以分身,当然也有一部分父母是因为在原生家庭的呵护下,自身心理上不够成熟,哪怕在养育孩子的责任上,都非常依赖于老人。 其实,闺蜜在请母亲帮忙过来带孩子之前,也想过“隔代教育”不管是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对自己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一定都会有所影响。 但作为工资收入一般的双职工家庭,闺蜜和丈夫商量着,还是让老人过来帮忙搭把手。闺蜜说有时候看到父母那么大岁数了,还在为自己的事忙前忙后,自己也心有不忍,所以之前自己也是尽量迁就他们的想法。 但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不管是在喂养的问题,还是在教育的问题上,出现的分歧越来越多。 有的事情不想与父母争执,但又怕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不争,怕亏欠孩子,争,觉得愧对于父母。自己每次也感觉到非常的难受,在隔代教育的环境中,不是一边抱怨一边妥协,就是一边对抗一边内疚。 03 离不开“隔代教育”用一些策略去“软化”隔代教育 若说起“隔代教育”的困扰,会有不少建议提示你“条件允许的话孩子还是自己带”。 可这不只是一句话的事,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决定,不经是生活节奏的改变,工作状态也要随之而变,若这真的很容易就做出调整,就不会有那么多家庭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了。 那么这些“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既然无法抽离,就只好在“软化”隔代教育上下一番功夫了。 闺蜜发现硬杠,不但让事情得不到缓解,还弄得一家人气氛紧张,后来我们在聊天中,想了一个办法,闺蜜也试着做了。 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放些育儿节目,假装自己在看、在听,实际上是想悄悄影响老人,闺蜜说,之后母亲的确有改变,有些地方自己都不用再提,母亲就自己换了新的育儿方式。 闺蜜趁热打铁,在家里客厅、沙发上随手放几本育儿书,另外又知道母亲休息的时候喜欢刷小视频,便借口帮母亲清理内存,拿着母亲的手机猛刷育儿类的小视频,这样当母亲再看时,大数据就会推给老人大量的育儿视频。真是不得不佩服闺蜜的“小心机”。 很多时候,老人会觉得自己以父母的身份做了一辈子家里的权威,现在给儿女帮忙却要被儿女指责,难免觉得挂不住面子,负面情绪应对的时候也更多,一些育儿理念,若只是要求他们去听、去看,也许依然会被老人所抗拒,从老人的心理来说,可能任然觉得自己的辛苦被否定了。 但换个思路,把一些建议通过“第三方”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导入给老人,老人往往更容易接受。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