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接受由别人来定义你的孩子吗?”
问了问周围的朋友,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当然不”、“我的孩子我说了算”。
大多父母在面对这样的提问时,第一反应会如此作答。
可当这些对孩子的评价出现在生活之中时,一些父母就不再那么坚定了。
短篇《猫日》获奖无数,简单的画面加上无厘头的想象,通过另类的视角,细腻地讲述了小男孩次郎,遭遇身份危机的经历。
一个周末,次郎突然病倒了,爸爸看着毫无食欲的孩子,满眼忧心,便带着孩子到了医院。
医生的诊断结论却很意外,她邀请爸爸单独谈谈,“我觉得你的儿子是一只猫”。

听了医生的话,次郎的爸爸忍不住站起来透过窗帘打望了一下儿子。
虽然爸爸嘴上告诉孩子,“别担心,没那么糟”,却在周一把儿子带到了“动物收容所”,让次郎独自和被收容的猫待在猫舍里,并准备领养一只,可不是带回家当宠物,而是给次郎当兄弟。
直到次郎被抓破了脸,爸爸急忙跑到猫舍门边,按下了开门的按钮,同时打消了让次郎养猫的念头,但还是收下了管理员好心递过来的“育猫手册”。

“育猫手册”的第二页写着猫喜欢在户外玩,爸爸试探地问道:“想去户外玩吗?”
次郎欣然接受,欢快地跑出了门,身后传来爸爸的声音,“想玩多久都可以。”
次郎顿时停下了脚步,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像是不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回头却只见紧闭的大门。
独自逗留在森林里的次郎遇见了一只具有攻击性的猫,他从猫抓下救了一只小鸟,并被猫追赶,在危险时候,爸爸赶了过来,看着正被猫袭击的儿子,爸爸望了一眼手里的“育猫手册”,关键时候决定听从自己的判断,把手里的书狠狠地向猫砸去。
抱着飞奔到自己怀里的次郎,爸爸的语气里藏着心疼,也藏着愧疚。
当爸爸不再对儿子“另眼看待”时,生活也恢复了温暖和平静。

现实里,父母自然不会相信孩子是猫的“疯话”,可是我们难免也有被他人所干扰的时候,来自他人的定义如果是负面的,不管是否正确,接收到这些信息的父母通常都会感到不痛快,却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会把不痛快朝向“发出干扰的人”,有的则会改变方向,直接指向孩子。
特别是权威角色对孩子提出质疑或评判时,带来的难堪或焦虑,常让父母突然变得无措,忘了从父母的角色去观察、呵护孩子。

闺蜜每天下班后都会先去父母家接孩子,可每次带回孩子的同时,也带了一肚子的火。
每天都会听到老人反复念叨孩子不听话,太淘气。
这些评价让闺蜜觉得非常疲惫,她总是一遍一遍地告诉孩子要听外公外婆的话,可是还是得到同样的反馈,为此她回家后没少冲孩子发火,闺蜜的老公也受到了她的负面情绪的影响。
直到一次与另一位朋友的一番谈话后,闺蜜才发现,是自己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处境,错怪了孩子。

“你爸妈还住在原来那?老房子面积不大呀。想你那五岁的儿子,正是好玩好动的时候,老人不放心放他出去玩,又不可能总跟着他,家里空间小,孩子要释放精力,老人岁数大了,看着孩子折腾又担心,自然更希望孩子文静好带。”
听朋友这么一说,闺蜜一下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看法才是开锁的钥匙——老人从自己的状态和角度去评判孩子,可孩子只是在寻求正常的成长需求。理解老人,却不被老人的评判带着走去苛责孩子,转变认知方式后,虽然还是会听到老人的“告状”,但闺蜜此后很少再因此对孩子大发脾气。

老人对于闺蜜来说,有一种来自长辈的权威,它混合在孩子父母所希望得到的家庭支持系统中。
所以希望得到老人支持的父母,在没有分析的情况下,很容易接受来自权威的引导。
除此之外,老师的权威、医生的权威,本身带有“专业性”的标识,本是给父母提供参考,可如果父母没有与自家孩子的情况相结合,照单全收地去改造孩子,孩子反而不能呈现出“对的样子”。
心理学里有个理论叫作破窗效应,是指周围对环境的破坏,对人造成的一种心理诱导。
放到教育孩子上来说,如果周围的言论,特别是一些权威的对孩子的初步评判是负面的,也就打破了我们对孩子印象的一扇窗,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停下来按下暂停键来想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全貌,那么就可能成为继续破窗的人,有苦说不出的孩子是最终的“伤员”。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接触到的人越多,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和标签,但父母要做的是在心里记住孩子那根独特的琴弦,才能对准他的心弦,发出最适合他的音调,而不是通过别人给出的标签桎梏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