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真的安全吗?这个问题,怕是每个深夜打车的姐妹都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过吧?
2023年12月,深圳一位女乘客就碰上了糟心事儿,坐个滴滴,结果被司机性骚扰了!你说这事儿闹的,人心惶惶的!滴滴赶紧出来道歉,说已经把那个司机给封号了,也配合警察叔叔调查。但说白了,这事儿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网约车平台,安全这根弦,还得绷紧了!
这网约车江湖,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乘客怕不安全,动不动就恶意投诉;司机也难,一天跑下来,各种奇葩乘客都能碰上,一不小心就被“诱导取消订单”,扣钱不说,还影响心情。
就拿杭州的滴滴师傅们来说吧,不少人都遇到过“诱导取消订单”的坑。有些乘客啊,心眼儿比针尖还小,明明自己不想坐了,但又不想付取消费,就各种“使绊子”,比如谎称自己临时有事,或者故意拖延时间,让司机不得不取消订单。你品,你细品,这操作是不是有点损?
更气人的是,有些乘客还学会了“碰瓷”,利用滴滴的投诉机制,恶意投诉司机。什么服务态度不好啊,绕路行驶啊,反正怎么离谱怎么来,目的就是为了讹点钱。司机们也是有苦难言,平台有时候也偏袒乘客,为了不被扣分罚款,只能忍气吞声。
那你说,平台就没点措施吗?还真有!2023年10月,滴滴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试点了“乘客信用分”制度。就是说,乘客要是爽约、骂人,或者有其他不文明行为,就要被扣分。分数太低,以后打车可能就没那么方便了,比如高峰期约不到车,或者用不了优惠券啥的。
这招儿,看起来有点用,但治标不治本啊!你说,光靠扣分,就能让那些恶意投诉的人消停了吗?
这不,滴滴也开始琢磨着,是不是得改改规则了?
最近,滴滴就悄咪咪地搞了个“平衡术”,调整了一些规则。最主要的就是这几点:
预约单取消规则: 司机接到预约单后,有3分钟的“冷静期”,可以无责取消。但要是超过3分钟再取消,或者出发前一小时内取消,那就要倒霉了,平台会加重处罚。
等待时间延长: 以前司机等乘客是3分钟,现在延长到6分钟了。
空驶补偿标准调整: 以前看接单时间离用车时间有多远,现在直接按订单预估收入的百分比来算,最多能补80块钱。
这些新规,从4月7号开始,已经在一些城市试点了。
不仅如此,滴滴还在成都搞了个“司机行为规范”试点,对司机的穿着、说话、服务态度都提出了要求。说白了,就是想让司机们更“职业”一点,让乘客更满意。
这波操作,看起来是不是挺完美的?既照顾了乘客,又安抚了司机。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仔细想想,这些新规,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3分钟无责取消”,会不会被一些司机滥用?比如,明明接了单,但看到有更划算的单子,就直接取消,让乘客白等?
等待时间延长到6分钟,乘客是更方便了,但如果乘客迟到太久,司机的时间不就浪费了吗?
空驶补偿,听起来挺诱人,但具体能补多少钱,够不够弥补司机的损失,还得打个问号。
而且,你别忘了,网约车平台不止滴滴一家。曹操出行、T3出行,也在不断调整规则,想方设法让乘客和司机都满意。
说白了,网约车平台想实现共赢,就得不断关注规则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乘客和司机也得互相理解,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
未来的网约车江湖,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更加公平、透明、合理吧?谁也不想在一个充满套路和算计的地方打车。
你觉得,滴滴的这些新规,能让网约车更安全、更和谐吗?这事儿,还得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