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举兵反清后,本可以推翻清朝,可惜错失良机,含恨而终

盛苍梧啊 2025-04-21 14:49:05

《——【·前言·】——》

吴三桂起兵反抗清朝,这事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就在他势头最猛的时候,却突然按兵不动了。原本大家都以为吴三桂这回是要跟清朝拼个鱼死网破,毕竟他已经豁出去了。但奇怪的是,在他起兵反抗,势头正盛的关键时刻,他却像是被什么给绊住了脚,不再继续往前冲了。这可真让人捉摸不透,眼看着胜利就在眼前,吴三桂却来了个急刹车,让人不禁怀疑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不过,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也许吴三桂有着自己的考虑和打算,只是我们这些后人无法得知罢了。

事情发展得像洪水决堤一样迅猛,但他却在关键时刻按下了暂停键。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局势如同滔滔洪水,势不可挡。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就像是在汹涌的洪流中,毅然决然地关上了闸门。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原本以为会一泻千里的局面,竟然就这样被他稳稳地按了下来。他仿佛成了掌控局势的关键人物,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事件的走向。尽管周围的人都在议论纷纷,对他的这个决定感到不解和惊讶,但他却显得异常坚定。他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只有他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只有他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就这样,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稳定了局势,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那个勇敢的决定。

从大军压境,逼近长江岸边,到最后在衡阳因病离世,这场仗怎么就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呢?一开始,战局的紧张气氛笼罩着每一个人,仿佛胜利就在眼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原本以为能够势如破竹,一举拿下胜利,却不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难。战士们拼尽全力,浴血奋战,但战争总是充满了变数。或许是指挥上的失误,或许是敌人的顽强抵抗,又或许是天时地利的不利因素,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场仗打得异常艰难。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一位英勇的将领最终因积劳成疾,在衡阳不幸病逝。他的离世,无疑给整个战局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也让这场仗的结局变得更加悲壮。回想起来,这场仗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最后的悲剧收场,其中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变故。它提醒我们,战争是残酷的,胜利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刀口舔血三十年,换来一个大王朝的命运转折】

1644年春天那会儿,李自成的大军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了吊,京城就这么被攻占了。而关外呢,战事一触即发,紧张得很。这时候,吴三桂在山海关守着,他那里,可是明朝最后能挡敌人的地方了。朝廷都不在了,可他手里还带着兵呢,这下子,他该往哪儿去呢?

他犯难了,前边站着的是李自成,后边紧跟着的是满洲的精锐骑兵。最关键的是,陈圆圆已经被李自成给抓走了。一个女子,一封书信,气得他火冒三丈。

他动了动手,给清军开了路,让他们一路闯进了中原。就这样,明朝的大门被他给拉开了。

清军一路往南打,李自成的大军被打败了,明朝末年的混乱局面,就这么一边倒地发生了变化。

吴三桂因为给清朝立了大功,被封了个响当当的“平西王”,跑去云南镇守。刚开始那阵子,他可真是杀红了眼,南明那些残余的小朝廷,一个一个都被他给端了。最后,连永历帝都没能逃脱,被他一路追杀,直接逼到了缅甸那边。

永历皇帝被他自己动手给勒死了,然后把遗体运回了昆明。他把皇帝的头颅挂在城门上,让所有人看。这么一来,南明王朝就算是彻底完蛋了。

吴三桂这家伙,大家可能觉得他一会儿杀明帝,一会儿又好像对清廷忠心耿耿,挺让人摸不清头脑的。但其实,他心里可精着呢。你想啊,他选择了云南那块地方,那可是真的远,山高路远的,皇帝管不着。他在那儿,过得那叫一个自在,稳如泰山。所以说,他可不是简单地一边倒,而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手握地盘、兵马还有税收大权,这就跟自个儿建了个小国家没啥两样,朝廷对他也是没辙。他掌控着这一切,朝廷根本拿他没办法。

康熙皇帝刚坐上龙椅那会儿,还是个年轻小伙子。那时候,国家里有三块地方,就像是三个自个儿管自个儿的小天地,人们管它们叫“三藩”。

吴三桂的势力最强,耿精忠和尚之信也各自掌控了一片地盘。朝廷在北京那边,兵力不够用,银子更是紧缺,基本上得靠这三个人自己养着自己的军队。你看,吴三桂那绝对是个人物,手头上有不少兵马,实力杠杠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呢,也都不简单,各自占了一块地方,经营得有声有色。可朝廷呢,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兵力调配不过来,银钱也是紧缺得很。所以啊,这三人就得自己想办法,养活着手底下的那些兵马,朝廷是指望不上了。

清朝政府本想收回权力,但发现这事并不容易。吴三桂这人,压根儿就不怕死,他怕的是朝廷不给够银子。

事情在1667年有了大变化,康熙皇帝成功抓住了鳌拜,从此以后,他开始自己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这位年轻的皇上想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他首要的对象,就是那些势力庞大的三藩。

他有心试探一下,就先让尚之信回京城。尚之信挺识趣,乖乖地交出了兵权。随后,清廷又下了一道旨意,说是让吴三桂“风光地回京,回家养老享福”。

这话一出,明摆着是想鸟尽弓藏啊?吴三桂一听,气得一拍桌子,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只要自己一踏进京城的大门,小命就难保了。

1673年冬天的时候,他带着十七万大军,在昆明这个地方扯起了反清的大旗。他给自己封了个超牛的称号:“天下都招抚兵马大统领”。这意思嘛,就是说,康熙你虽然是皇帝,但真正带兵打天下的人,是我!

这一闹,整个局面立马大变样了。

【天下大乱】

昆明的大旗一挥,吴三桂的军队就像狂风扫过一样,迅速从贵州席卷到了湖南,这整个过程,连两个月的时间都没到。

清朝政府那会儿可真是慌了神,南方的那些大官们,一个接一个地被逼得要么投河自尽,要么慌忙逃命。满清的贵族们也是急得团团转,甚至跑到皇宫大殿上喊着要打仗。

康熙皇帝火急火燎地让豫亲王带着兵马往南冲,但这位豫亲王啊,简直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主儿。他一路上畏畏缩缩,半点打仗的样子都没有。带的兵少得可怜,就那么几千号人,马倒是拉了一大堆,足足上百匹。结果到了湖北地界,仗还没开打,他就先夹着尾巴逃回去了。

清朝在南方的防线垮了,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这几个省份,一个接一个地不再听朝廷的话,大片原本属于清朝的江南地区,现在都落到了吴三桂的手里。

耿精忠和尚之信也起兵响应,福建和广东两地纷纷声援,这么一来,整个南方中国都乱套了。清军连连吃败仗,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进紫禁城,康熙皇帝急得连晚上都睡不着觉。

吴三桂那一边,军队声势浩大,战意浓烈,清朝政府最担忧的,并非是他攻占了六个省份,而是他可能会挥师北上。

在衡阳城的外面,吴三桂带着大军驻扎在那里,这样一来,长江往北的地方就像没了大门一样,谁都能进。清军的主力部队呢,都在东北那边忙着,京城里头就没什么人了。这个时候,只要吴三桂下个命令,他那上百万的士兵就能一路冲到京城去,把那里给端了。

但是他站在那里没动,他下令停止进攻,转而开始撤退军队、修补道路、储备粮食,还建起了营地。看起来,他像是在为打一场持久战做准备。但我们都知道,满洲人最头疼的就是持久战,他们喜欢速战速决。要是战斗拖得太久,他们有的是诡计多端的方法来对付我们。

日子一天天溜走,康熙总算是缓过劲儿来了,他立马着手准备,调动兵马,打造船只,加固防线。

为啥他不动手呢?这事儿谁也说不准。有的人觉得,他是怕战线拉得太长,顾不过来;有的人猜,可能是他年纪大了,心里有点没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他是想先把老窝稳住,然后再考虑争霸天下的大计。

但在这个世界上,哪儿能让你悠哉游哉地谋划呢?一旦错过这个时机,运势可就转瞬即逝了。

1674年那会儿,吴三桂的军队虽然没再往外扩张,但他已经控制了六个省份的地盘。兵力最多的时候,都说他有三十万大军呢。

大顺军的威势盖过了清朝,一提到北方的“起义领袖”,人们心里就直打鼓,吓得不行。

这一年,康熙皇帝接二连三地发布了好几道命令,让李国英、图海、张勇这些将领带领大军往南边进发,他们打算从四川这个地方开始,往西南方向发动反击。

吴三桂在衡阳那边搞了个大动作,他建起了宫殿,心里头的主意已经拿定,那就是要当皇帝。

国家好不容易稳定了些,这家伙却在这时搞起了“即位”的把戏,难道他还真把皇帝的宝座当成了随便能坐的凳子?

这一晃,两年时间就过去了,原本北伐的大好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了。

【称帝不过几天热,刀还没拔清军就打回来了】

1678年那会儿,在衡阳的大军营地里,大红帐篷挂得老高,战鼓号角响个不停。吴三桂这家伙,居然穿上了龙袍,戴上了皇帝的帽子,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周皇帝”的称号,还定了个年号为昭武。

当上了皇上,可离那紫禁城还远着呢,好几千里的路程呢。可就在这时候,手底下的江山却开始不稳了,眼看就要垮了。

在衡阳,吴三桂自称皇帝,这其实是他的最后一搏。那些老将们劝他称帝,主要是担心如果不这么做,他就师出无名了。吴三桂自己心里也清楚,就算封了帝,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然而,这一招并没有吓到清廷,反而让他们反击得更加猛烈。

清军已经在四川稳稳当当地站住了脚跟。张勇负责守卫着重庆,李国英成功占领了潼川,而图海则坐镇在成都,这样一来,整个西南的防线就算是稳固下来了。要是再从云南往外进攻,那可就是越来越难了,每进一步都会很吃力。

吴三桂在前线攻打了好久都没啥进展,结果后方又出了乱子。湖南那边的土司们像墙头草一样,刚投靠过来,没过多久又反了。这下可好,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强、以前的绿营士兵、山贼、挖矿的匪徒,各种势力都搅和在一起,乱成了一锅粥。吴三桂实在是顾不过来了,这么多地方他根本管不过来。

一开始,它就想一下子吞下六个省,速度倒是挺快,但根本消化不了。衡阳那边的兵力本来就紧张得很,结果它还想称帝,又得分兵留守。

前面粮食短缺,后面又闹起义,他实在是分身乏术,没法继续往前打。结果清军一反击,他连防守都变得吃力了。

哎,屋漏偏逢连夜雨啊,他居然生病了。有的人说是得了痢疾,有的人则说是老伤又犯了。反正呢,他刚刚称帝还不到仨月,就躺在了床上,连大营的门都出不了,更别说发号施令了。

那个曾经战场上英勇无比的老将军,现在却连站起来走路都费劲了。时间追溯到1678年,衡阳的夜晚下着绵绵细雨,吴三桂躺在床榻上,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他的帐篷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出声打扰这位传奇人物的最后时刻。

他把孙子吴世璠叫到身边,将皇上的位子交给了下一代,随后就离世了。

外面风雨交加,帐篷里头却躺着一位已经没了气息的英雄。这位一辈子都在征战沙场的老将,最终倒在了自己的营帐之中,遗憾的是,他连一个正式的庙号都没能留下。

【江山守不住】

吴三桂过世之后,情况很快就乱套了。他的孙子吴世璠,年纪轻轻的,根本没啥打仗的经验。而那些将领们呢,一个个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表面上争来斗去,暗地里更是勾心斗角。

清军一看主将没了,立马变得更加凶猛,反攻打得更起劲了。

云南、贵州还有广西,就像是被某种力量扯开了一般,一块一块地往下塌陷。

张勇瞅准时机,一把拿下了黔中地区,而图海则是直奔川南,势如破竹。耿精忠的部队在福建那边也撑不住了,连连后退。再说尚之信,他老早之前就举手投降了,现在换了个身份,又成了清朝的臣子。

吴世璠真是没得救了,连自己手下的兵马都使唤不动。有的将军脚底抹油溜了,有的干脆投降,搞得昆明城跟个绝境似的,毫无生机。

1681年的时候,清朝的军队把昆明城给团团围住了,他们白天黑夜不停地开炮轰击,一点都没停歇。

吴世璠苦撑了俩月后,见大局已定,没路了,就喝了毒酒结束了自己。昆明城被攻破后,吴家的后代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被抓了起来,连同那好几万的反叛军队也都被杀了。

三藩之乱,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那场曾经如狂风巨浪般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反清运动,最终被一个病重离世的老人和他那不争气的孙子给平息了。想当年,这股反清势力是多么地汹涌澎湃,仿佛要将清朝的统治彻底推翻。但没想到,它的终结竟会如此戏剧性——一个老人因病离世,他的孙子又能力不足,就这样,原本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最终被这两代人给“扼杀”在了历史的洪流中。三藩之乱的故事,就这样告一段落了。它留给人们的,除了历史的沉思,还有无尽的感慨。

清朝的江山稳住了,康熙皇帝心里乐开了花,而吴三桂的后代们,却没有一个能有个好结果的。想当年,吴三桂起兵叛乱,闹得满城风雨,可最终还不是被康熙给平定了。这一平定,清朝的统治就算是稳稳当当地坐实了。康熙皇帝一看这局势,自然是心花怒放,毕竟这可是他亲手打下的江山,稳不稳得住,直接关系到他的龙椅坐不坐得安稳。再瞧瞧吴三桂的那些后代们,一个个原本以为能借着祖宗的光环,享尽荣华富贵。可结果呢,一个比一个惨。他们或是被朝廷追杀,或是内部争斗不休,反正就没一个能落到好下场的。这也算是应了那句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说啊,这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吴三桂当年要是知道他的后代会落得如此下场,说不定还会三思而后行呢。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清朝的江山稳固了,康熙皇帝高兴了,吴三桂的后代们,就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承受他们的命运了。

说起来真是世事无常,那位在明朝末年威风凛凛,打败了大顺军,除掉了永历皇帝,还助清朝入主中原的英雄人物,到最后竟然栽在了反清斗争的烽火里,丢了性命。

他这一辈子,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啥好事都赶上了,可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候,栽了个大跟头。

赵尔巽等人一起编写的《清史稿》这本书,中华书局有出版它的影印版本。在书的第284卷里头,讲的是吴三桂的故事。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