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龙鱼(蓝曼龙学名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黄曼龙为其体色突变品种)是迷鳃鱼科(丝足鲈科)的小型热带观赏鱼,因鳃部特化的 “迷鳃器官” 可直接呼吸空气而得名,原产于东南亚淡水流域(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成体体长 6-10 厘米,蓝曼龙通体呈金属蓝绿色,侧线有深青色条纹,各鳍透明并带浅蓝色边缘;黄曼龙则为鹅黄色至金黄色,眼部红色,体表无明显条纹,两者均具光滑的椭圆形侧扁体型,背鳍短而高,腹鳍演化成细长的触须状丝鳍,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作为广温性鱼类,曼龙鱼可适应 22-28℃水温,最适 pH6.5-8.5、硬度 5-20dGH 的中性至弱碱性水质,对溶氧量要求低(可低至 1.5mg/L),但偏好清澈老水,建议每周换水 1/3 并使用水妖精或海绵过滤器(避免吸入幼鱼)。鱼缸需加盖(防跳缸),水面与缸盖保留 5 厘米以上空间供其呼吸空气,缸内可种植水榕、浮萍等水草,放置沉木或陶瓷罐作为躲避穴,60 厘米缸适宜饲养 3-5 条成鱼。
其食性杂且摄食积极,幼鱼可投喂丰年虾无节幼体、熟蛋黄粉,成鱼主食小型颗粒饲料、冻红虫、水蚤,也会啄食缸壁藻类。每日喂食 2-3 次,每次控制在 5 分钟内吃完,过量投喂易导致腹水病。繁殖期雄性体色变深并筑泡巢(水面下的黏液泡沫团),需将配对亲鱼(雌鱼腹部膨大、雄鱼体型修长)移至繁殖缸(水温 26-28℃、pH6.0-6.5 软水),雌鱼产卵后雄鱼会将卵衔入泡巢孵化(约 36 小时),孵化期间雄鱼守护巢区,需及时捞出雌鱼以防被攻击。幼鱼破膜后靠卵黄囊发育,3 天后开始游动,初期投喂洄水或超细丰年虾,1 个月后可分缸饲养。
曼龙鱼性情温和但具领域性,雄性间易发生夸示争斗(展开鳃盖、抖动身体),可与体型相近的孔雀鱼、月光鱼、丽丽鱼混养,避免与红绿灯等小型灯科鱼共缸(可能追逐撕鳍),也不宜和樱花虾、螺类混养(会捕食幼虾)。常见疾病包括白点病(升温至 30℃+0.3% 盐浴)、烂鳍病(换水后使用呋喃唑酮药浴),预防关键在于减少水质波动(温差≤2℃)及提供充足躲避物。其迷鳃器官若长期暴露于污染水体易感染霉菌,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浮头困难,需立即改善水质并加强水面通风。
作为入门级观赏鱼,曼龙鱼凭借耐低氧、易繁殖的特性深受新手喜爱,人工饲养寿命可达 3-5 年。黄曼龙因体色明亮更受草缸造景者青睐,而蓝曼龙在原生环境中通过呼吸空气的能力,能在稻田、沟渠等缺氧水体中生存,这一适应性使其成为研究迷鳃类演化的重要物种。日常观察中,若发现其频繁浮头吞咽空气且伴随体色暗淡,可能是水质恶化或鳃部感染的前兆,需及时排查过滤系统及检测水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