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观察爱好员之中华蟾蜍

度假村锝小鱼 2025-04-26 01:09:12

中华蟾蜍,也就是咱们常说的 “癞蛤蟆”,虽然模样不算俊俏,却是实打实的 “生态小卫士”。它们体长 7 到 12 厘米,雌蛙比雄蛙个头稍大,浑身灰褐或深褐色的皮肤疙疙瘩瘩,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疣粒,尤其是耳后那对长圆形的大腺,看着格外显眼 —— 这些疣粒里藏着白色的毒液,是它们保护自己的 “秘密武器”。遇到蛇或者鸟类攻击时,它们会从皮肤腺里喷出乳白色的液体,这毒液带有刺激性,能让天敌瞬间 “辣眼睛”,不敢轻易下口。

别看它们白天躲在石头缝、土洞或者草丛里睡大觉,一到傍晚就精神抖擞地出门 “干饭”。宽大的嘴巴一张,蝼蛄、蛾类、甲虫这些害虫统统被吞进肚里,一只成年中华蟾蜍一天能消灭 600 多只害虫,比青蛙的 “饭量” 还要大好几倍,妥妥的农田 “灭虫高手”。它们的皮肤还能根据环境变色,干燥的沙地里变成浅棕色,湿润的草丛中转为深褐色,往那儿一蹲不动,连天敌都很难发现。

每年春天回暖,水塘边、小溪旁就成了它们的 “相亲角”。雄蛙发出低沉的 “咕咕” 声吸引雌蛙,一旦配对成功,雄蛙就会紧紧抱住雌蛙的腋下,跟着雌蛙在水里游动,趁机完成体外受精。雌蛙产下的卵特别有意思,像两条串满黑珍珠的长链子,成双行裹在透明的胶质里,缠绕在水草上。这些卵孵化成小蝌蚪后,要在水里吃两个月的藻类和腐殖质,慢慢长出后腿、前腿,褪去尾巴,最终变成小蟾蜍,蹦蹦跳跳地上岸开启陆地生活。

到了深秋,气温降到 10℃以下,中华蟾蜍就会找个温暖的地方冬眠。它们钻进水底的泥沙里,或者躲进田埂的洞穴中,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靠消耗身体里储存的脂肪熬过长冬,直到第二年春天回暖,才重新出来活动。虽然模样普通,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农田和湿地的生态平衡,是大自然里不可或缺的 “清道夫”。下次在路边遇到这些慢慢爬行的 “小可爱”,可别嫌弃它们,它们可是实实在在的 “益虫小帮手” 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