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长得好看可能是一种负担,或者说会成为缺点。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回头率能更高一些。
可具体到职场,尤其是像银行这类敏感的行业,颜值普通一点的员工,反而会被更加友好对待。
银行的工作干得越久,越能体会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也许不成为同事眼中的焦点,会有更好的上班体验。
不管男员工还是女员工,颜值太高的话,在银行里总会伴随着各种争议,就不妨用“原罪”来形容。
一、成绩容易被否定银行是“以业绩论英雄”的世界,尤其是在一线营业网点,员工的地位都是按业绩论资排辈。
市场环境不景气,银行业竞争加剧,一线员工好不容易做出点业绩,就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可是,银行里的门道实在太多,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去否定别人的付出,且集中在颜值比较高的那些同事之中。
比如长得好看的员工出了一单大保险,马上就会有人说这是私底下陪吃陪喝陪聊才拿下的,走得都是歪门邪道,对别人的专业能力只字不提。
要是长得帅的员工绩效排名第一,又会变成另一种版本,言语中尽是酸味,好像只有付出某些不堪的东西才能做出业绩。
像考核里大部分都是某位富婆客户的帮忙,平时天天都跟谁厮混在一起等等。
二、谣言总是无端四起如果说被否定业绩还可以容忍,毕竟只是一些边缘的声音,管理层只会看数据,对这些成绩还是有所认可。
但总是无缘无故传出的谣言,就真的会让人很难接受了。
可能有些颜值高的员工,确实利用了自己的优势,走了一些捷径,这并不能算谣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可大部分的时候,被伤害的员工,都是被“莫须有”的谣言侵犯。
看到了员工跟某位大领导谈笑风生,就会演变成她为了提拔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践踏伦理纲常。
平时跟某个同事关系比较好,说话有点不着边际,渐渐的就被传成了两个人有染,私底下肯定有利益交互。
三、职业生涯被过分关注与其他行业不同,银行整天跟资金打交道,就注定了内部到处牵扯着利益关系,一定程度上,资源的多少决定了职业生涯的高度。
颜值太高的员工,职业生涯被太多的人关注,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无限放大。
那些仕途一帆风顺,往往是饱受争议,关于他们的讨论,一刻也不会停歇,只能不断地用结果,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没办法,普通员工太多,大家都会眼红走上金字塔的人,巴不得能找出一些你的瑕疵,看他们跌落神坛。
最可怕的是,你都不知道竞争对手在哪里,什么时候突然会有发难,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很容易让人濒临崩溃。
没有准确的数据揭露,有多少银行员工是遭受了流言蜚语的冷暴力,导致心态失衡离开岗位。
但我猜这样的比例不会太低,只是很多人不好意思把真实的原因透露出来,以免还受到二次伤害。
内行及外行的朋友,在讨论银行员工的颜值之前,能否客观地分析他们的专业,建立有意义的价值评判体系。
如果连长得好看都变成了劣势,戴上了“原罪”的标签,真不知道未来的银行业,会发展成什么糟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