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八套最近播出了一部新剧《迎风的青春》。
讲的是上世纪70、80年代林七油田采油一厂职工家庭的故事。
这部剧一开播就引起了不少争议。
有人说它美化了那个年代的生活,也有人觉得剧情太过平淡无奇。
到底这部剧是好是坏?
我看了几集后,感觉挺复杂的。

《迎风的青春》的故事背景设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主要讲述了程鹏飞、李大海和杨松柏三个油田职工家庭的生活。剧中的场景、道具、服装都很用心,看着那些老式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还有大院里的公共水龙头,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剧中的人物也很有年代感。程鹏飞是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为了多挣工分经常加班加点;他媳妇贾代玉则是个泼辣能干的家庭妇女,为了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李大海是个爱耍小聪明的技术员,整天想着发明创造;他媳妇牛玲玲是个温柔贤惠的护士,总是默默支持丈夫。杨松柏是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为了工作经常neglect家庭;他媳妇胡悦则是个追求自我的女强人,常常和丈夫产生矛盾。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有些脸谱化,但也确实代表了那个年代不同类型的家庭。看着他们为柴米油盐操心,为孩子教育发愁,为工作奔波劳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那个年代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很真挚纯朴。


说实话,我对这种年代剧还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这些剧过于美化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把所有的苦难都浪漫化了。比如剧中人物虽然生活艰苦,但总是乐观向上;虽然工资低,但从不为钱发愁。这种描绘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

而且,这种年代剧的套路也太老套了。什么大院里的邻里关系,什么工厂里的同事情谊,什么为了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得失,这些情节看多了就觉得腻味。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正能量"桥段,总觉得有点刻意为之。


不过,《迎风的青春》倒是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突破。比如剧中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就很有现实意义。程鹏飞夫妇重视孩子学习但方法不当,李大海夫妇则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杨松柏夫妇则因为教育理念不同而产生矛盾。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看了之后不禁让人反思。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还是很强大的。田雨、刘琳、贾冰、曾黎、李乃文、黄曼等都是实力派演员,他们的表演很到位,把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田雨饰演的程鹏飞,那种憨厚老实、任劳任怨的劲儿,简直就是老一辈工人的典型代表。


不过,也有一些年轻演员的表演让人觉得有点出戏。比如饰演程鹏飞儿子的那个演员,总觉得他的表情和动作有点现代化,不太符合那个年代青少年的特点。还有一些群演的表演也显得有些做作,缺乏自然感。

但总的来说,演员们的表演还是很用心的。他们不仅要演绎人物的性格,还要体现那个年代的气质,这个难度还是很大的。看着他们的表演,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那种独特的生活氛围。


《迎风的青春》的一个亮点是将个人家庭故事与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剧中多次提到香港回归的事,还有人物讨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这种处理手法让剧情更有厚重感,也让观众能够从小人物的视角感受历史的变迁。

但是,这种结合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将普通工人的生活与重大历史事件强行捆绑,显得有些牵强。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可能并不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我倒觉得这种处理方式还是有意义的。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再普通的小人物,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份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总的来说,《迎风的青春》虽然有不少槽点,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也让我们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那种邻里互助、同事情谊,那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naive,但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失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理想化那个年代。毕竟,那时候的生活确实很艰苦,人们的选择也很有限。但是,从中汲取一些正能量,传承一些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是有益的。

看完这部剧,我突然有点怀念小时候和邻居们一起玩耍的日子了。现在的生活虽然便利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思考一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