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挺设计的上海书城自改造后重新亮相以来,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其设计理念极具创造性和颠覆性,尤其是由俞挺主导的“书山”概念和“垂直城市”的空间布局,为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带来了全新面貌。然而,正是这种创新设计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01
空间设计的突破与挑战改造后的上海书城
改造后的上海书城大胆尝试了全新的建筑布局,抛弃了传统书店的平面化设计,转而采用了“书山”这一立体空间构造。书山的概念通过多层台阶式结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文化山脉中,不仅能探索书籍,还能参与文化活动。这一设计打破了书店作为单一功能空间的固有形象,使其成为集文化、艺术、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场所
改造后的上海书城无疑吸引了大量新生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色彩丰富的视觉设计、错综复杂的空间布局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书城成为一个城市新地标。对于热衷于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来说,书城的每一处都充满着视觉诱惑力
然而,另一方面,传统读者的需求似乎被忽视了。尤其是老年人和习惯于安静阅读的读者,面对这种繁杂的空间设计和多样的功能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部分人认为,新书城的设计缺乏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阅读习惯的兼顾,过度注重视觉效果和社交空间,而忽视了书店应有的宁静氛围03
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冲突另一个争议点集中在书店的功能性上。作为一家标志性的书店,上海书城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它承载着几代上海市民的文化记忆。俞挺在设计中融入了许多文化和历史元素,例如利用福州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以红色“书山”象征革命历史,这无疑增添了书店的历史厚重感
04
文化场所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