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阎连科先生
文/吴南村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想到要去拜访阎连科先生,只是想去探访一下他的故乡,看看这个大文豪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因为他的故乡在豫西山区,我们也是,但不是一个县。
于是,我们在2018年暑假,怀着激动的心情驱车来到了嵩县田湖镇。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当地人告诉我们:他母亲在家,你们去吧!
听了那人的话,爸爸没有朝着那人指点的方向走,而是调转了车头,往回走。我疑惑地问:“爸爸,不去了吗?好像快到他家了。”
爸爸边开车边说:“去,一会儿再去,找个超市买点东西。”妈妈说:“吓我们一跳,以为你要回郑州。”妈妈话音刚落,我们忍不住大笑起来。
当我们在小镇的尽头找到了他的家时,我们看到了一位八十多岁、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正站在门口,悠然自得地吃着一根冰糕,另一只手拄着拐杖。
爸爸说:“大娘,这是阎连科老师家吗?”老奶奶亲切地说:“是,你们是?”爸爸说:“我们是阎老师的读者,也算是阎老师的学生,来看看你。”阎老师的母亲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的堂屋里坐。自己又蹒跚着去厨房打开冰柜,给我们五个人每人拿了一根冰糕。然后也坐下来,惋惜地说:“你们这时候来,见不到他呀!白跑一趟。你们要见他,过年的时候来,他过年回来。”爸爸说:“那太好了!过年的时候,我们再来。”
我们聊了一会儿,临走的时候,爸爸面对着堂屋里阎老师父亲的遗像,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磕头。因为这是在世界文坛叱咤风云的阎老师所有作品中,分量最重的人。当爸爸俯身地上的时候,阎老师年迈的母亲,心疼地赶紧把爸爸搀扶起来。当时我还小,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每次想起都令我深深感动的瞬间。
时间很快就到了岁末。2019年除夕,爸爸本计划下午2:00就带我们出发,在除夕之夜的鞭炮声爆响之前赶到嵩县田湖,住在镇上,准备大年初一去拜访这位从豫西山区走出去的世界级作家阎连科先生。
我们都没有料到,出发前,爸爸却说:“再等一会儿,我写个东西,给阎老师写首诗。”我们只好放下行李,耐心等待。大约两个小时后,爸爸写完了。打印好装进档案袋里,我们便出发了,这时已四点多钟,街上的车辆已经很少。上了高速,透过车窗,已能看到郑州的上空,到处都是烟花爆竹的绚丽景象。还能闻到远处飘来的鞭炮炸响后的浓烈气味,新年来了!当除夕的夜幕渐渐降临的时候,我知道,我正在驶向我的另一个擂鼓齐鸣的文学世界。
途经大年夜的巩义服务区,妈妈给我们三个孩子一人买了一根烤肠,爸爸和妈妈却什么也没有吃,继续赶路。
到达嵩县田湖的时候,已是除夕之夜的八点多钟,整个小镇完全淹没在震天巨响的各种烟花爆竹声中。街上挤满了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和半大的孩子,其热闹程度远非郑州能比。我们将车停好,赶快去订了宾馆,接着就去吃饭,结果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一个营业的饭店。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家开着门的饭店,结果饭太咸了,确实盐放得太多了,难以想象,吃不下肚。爸爸说:“算了,这吃下去明天会生病的。”于是,只好去超市买了十桶方便面,回到宾馆泡着吃。吃方便面的时候,虽然窗户关得很严,但窗外临街的鞭炮声仍然震耳欲聋。根本没法休息。刚好还不算太晚,我们一家五口就来到街上,边吃零食边看热闹。
大约转悠了半个多小时,我们还是回到了宾馆。这时,窗外的鞭炮声仍然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房间里虽然暖和,但因是临街二楼,时不时就有地动山摇的感觉,窗玻璃被震得砰砰砰直响。没法入睡,只能傻躺着。记得凌晨三点的时候,我们还没睡着。
当我们在睡梦中被鞭炮声吵醒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的九点半了。简单洗漱,然后吃泡面,接着就出发了。还好,开车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到他家。
当我们来到他家门口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大门紧闭,一把金黄的大铜锁牢牢地锁着暗红色的大门。于是,我们就到隔壁的邻居家询问,邻居告诉我们:“阎老师年前回来贴了对联,就将母亲接到洛阳去过年了。”于是,爸爸说:“走,去洛阳。”
上了车,妈妈纳闷地说:“洛阳那么大,没有地址,也没电话,咱怎么找人家?这不是大海捞针吗?”爸爸说:“愚公还移山呢!咱就去捞针。”说着便朝洛阳方向驶去。
这时,妈妈开心地说:“今天是大年初一,咱们的任务就是跟着爸爸去捞针!准能捞到。”妈妈说完,我们都大笑不止。爸爸却认真地说:“我之前好像听人说过,有时候夏天阎老师会从北京回到洛阳,在洛阳理工学院搞创作。咱就去哪儿找,说不定一问就找到了。”
我们说着聊着,吃着零食,喝着饮料,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洛阳理工学院大门口。我们将车停好,从后备箱里取出礼品,爸爸妈妈拎着,我们来到传达室门口。保安叔叔问:“你们找谁?”爸爸说:“阎连科老师。”保安叔叔皱着眉头说:“你说这个老师我不知道啊!是哪个系的?”爸爸说:“中文系。”保安叔叔诚恳地说:“真不好意思!一个系就有一百多个老师,你找这位我确实不知道。”爸爸又问:“咱们学校有几个大门?”保安叔叔说:“这是东门,还有个南门,要不你去南门问问。”
学校很大,我们只好开车来到南门,问过之后,和东门一样。
爸爸若有所思地站着,极其平静地说:“你们坐车上休息一会儿,我抽支烟。”于是,我们就坐在车里,静静地看着独自一人伫立在传达室门口抽烟的爸爸。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从路的对面,走过来了一位六七十岁、精神矍铄、气质儒雅、戴着窄边儿灰色圆布帽、个子高高的长者。健步走进学校大门,并从爸爸面前匆匆走过。
当那老人走过二三十米的时候,我们看到爸爸突然奔向前去,边跑边喊边招手:“老师——等一下。”那位老人听见呼喊后,回过身来,远远地站在那里等候爸爸。具体他们交谈的什么,我们没有听到。
只见爸爸很快就跑了过来,说:“走吧,下来掂上礼品。”我们异口同声地问:“找到了?!”爸爸说:“大概知道是哪栋楼了。”
“奇迹!”妈妈感叹道。当我们快步来到长者指点的那栋楼下时,这里很安静,有三个单元。我跟着爸爸走进第一个单元。“砰砰砰”爸爸拍响了这里一楼的住户,有人在屋里回应:“谁呀?”但没有开门。“阎连科老师在几楼?”爸爸提高嗓门问。那人在屋里回答:“不清楚。”这时,有辆橘红色轿车缓缓地从外面进来,刚好从妈妈她们身边经过,爸爸见状,拎着礼品,疾步上前,那车就在第三个门洞附近停下。从车上下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和一个四五岁可爱的小姑娘。爸爸赶紧上前询问:“你好!我问一下,阎连科老师在几楼?”只见阿姨惊讶地问:“你找他什么事?”爸爸说:“我是他的学生,过年没事,来看看阎老师。”这时,阿姨说:“那你们跟我上去吧!”爸爸说:“好的,谢谢你!”
我们跟着阿姨上到四楼的时候,阿姨停下来敲敲门,门开了。开门的刚好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阎连科先生。阿姨说:“爸,学生来看你。”这时,阎老师赶紧走到门口热情地跟爸爸握手,说:“欢迎欢迎!来,屋里坐。”
我们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阎老师用纸杯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汇源果汁,还热情地逐个端到我们手里。然后,便和爸爸交流起来。
阎老师问爸爸:“你们家是哪里的?”爸爸说:“我家是洛宁的,在郑州工作。”阎老师又问爸爸:“你是洛宁那个乡?”爸爸说:“我们是底张乡。”阎老师说:“那你和张宇、郭朝卿是一个乡的?”爸爸说:“是的。这两位老师对我在艺术道路上影响很大,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阎老师,你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不敢不敢,谢谢你!”阎老师谦虚地说“你是哪个村的?”“阎老师,我们那个村叫东南村。”爸爸回答。“我知道东南村,张宇的老师吴兴民先生好像就是东南村的。”阎老师说。“是的。我没想到,阎老师居然知道我们村,还知道吴兴民老师。”爸爸说。“因为我和张宇几十年朋友了。张宇的老师就是我的老师。”阎老师说。
就这样,阎老师和爸爸,你一言我一语,聊了一个下午。爸爸一看快五点了,赶快告辞。阎老师说:“吃了晚饭再走。”爸爸说:“我们人多,你们人也多。告辞了!”阎老师说:“那我送送你们。”爸爸说:“阎老师不要送了。”阎老师说:“没事没事。”说着走着。像对待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陪着我们下楼,又陪着我们走出学校大门,一直陪我们走到车跟前,最后等我们上了车,开始走了,阎老师站在路边向我们挥手。
爸爸边开车边说:“不愧为大师!”
作者简介:吴南村,郑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八年级学生,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转载首发于大豫出版(ID:dayuchuban)。大豫出版,专注出书服务二十年。转载文章请联系 大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