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表”情》王家臣—101号

大豫出版 2025-03-02 21:09:01

“表”情

文/王家臣

那一年腊月二十八,趁父亲不备去破柴火、烧火、拉风箱帮母亲蒸年馍的时候,我偷偷把放在枕头下面的手表戴出来炫耀:“你知道我戴手表没有?”一圈小娃们睁大眼睛,想看个究竟?“你们看,左手腕一伸,聚焦了他们的目光!”我扬扬得意在一旁吆喝着,快过年啦赶紧回家吃饭去……

这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后期那年腊月二十八发生在我们之间的童趣。这块手表是父亲参加工作后托好友用150块钱买来的瑞士产手表,它整整伴随父亲50多年日日夜夜,只见表带与表柱之间磨下四道深深凹印,直到最后秒针都走掉道了,父亲才卸离这块手表。说起这块手表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有一次父亲的要好同事不声不响地 “偷”走了这块手表,且在他手中停留两三天,由于父亲特别心爱这块手表,通过乡村“算挂”先生指点,才严肃认真正确面对这个小人,从他处要回了这块手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离不开看着时间过生活的节奏感,手表、座表、闹钟、石英表、电子表、车内表、手机表等应有尽有。记得自己8岁那年,一个初秋的星期六,父亲从单位回到家里说明天要带我一块儿去县城买个座钟,也算给家里添一件家用“电器”,话一出口,我高兴得不得了,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早早起床盼望首次去逛县城的梦想,吃好母亲早已做好的玉米面汤、红薯面馍和萝卜丝菜,听着早晨青蛙在波池哇哇的尖叫声,走出了家门,奔上去县城道路。

父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走着走着,翻过了北岭(村北的一个土岭),走过杨村矿,穿过牛峪沟,走上陇海铁路边、下到西河南(一个村名),再过西关涵洞,这时已经上午近10点钟了,父亲办完城区内的公事后,带我走进了全县唯一一家大商店,即东关十字街坐南向东北的百货楼,直接走进二楼的钟表专卖柜台。“你看那一款式好,咱就买!”父亲把买表的权利交给了我。腠来腠去看中一种机械式手动上劲、表面时、分带夜光,且还有一个小熊猫的头随着秒针的踢踏踢踏声,熊猫头也会一秒一秒点头的这款座表,挺有意思,也很好看。“多少钱?”父亲问营业员,“不贵15块,”营业员说道,“孩子看中了,就买吧!”,我看父亲的表情是贵了,但最后父亲算是咬咬牙从布袋掏出了一张十元和一张五元的人民币递给了营业员,又让营业员开了一张发票(含保修)。

出来百货楼,东对面就是全县有名的东关回民食堂,父亲用二两粮票6分钱买一个火烧馍和二两粮票一毛二买一碗素面条让我吃。父亲啥也没有吃,又到棉花库谈工作了。我在办公室一直在玩耍着爱不释手的“熊猫头表”。直到下午黑初初我们才步行到家。第二天我家就成了看点,左右邻舍的乡亲们都来屋里看稀奇,因为当时这个自然村唯一就这一块坐标。

我参加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同事们手腕都戴一块牌子各异的手表,尤其是开会时,都会看时间谁早来、谁晚来。那场面自己当然也很羡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月27.6元(干部最低级别)的工资远远不够一块手表钱,但还想急着戴上手表摆阔气。又到一个星期天,我从单位回到老家,从老家又跑到(原西村供销社)父亲单位,保持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父亲说明了来意,父亲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说了句“工作上的需要”,随手从抽头里啪啦啪啦给我集了100元。时隔不久,我又到百货楼这个专卖店买了一款当时很时髦的“上海牌”手表,发票上显示98元。从此俺也跨进戴表的行列。

父亲退休回家与土地打交道后,生活条件逐渐好了,我先后买有电子表、石英表、柜式表,但父亲不愿意戴手表,“干庄稼活哩,不趁戴表。”父亲总拿这句话说道“屋里有块石英表就行了!”

时间是无情的,天数是日累月积的,它送走的不仅仅是父母亲,更重要的是它不停地提醒人们珍惜光阴……但父母留下这块使用20年的石英表至今还在我家里走得稳稳当当……

作者简介:王家臣,(笔名印象),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人。中共党员,市级道德模范、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获得者,曾任县税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从税务系统三级高级主办工作岗位上退休。现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渑池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转载首发于大豫出版(ID:dayuchuban)。大豫出版,专注出书服务二十年。转载文章请联系 大豫出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