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粟裕老上司,55年不满足中将军衔,罗荣桓怒斥:先不给他授衔

思天阅览过去 2025-04-20 18:32:40

1955年大授衔前夕,一位老将军得知自己被评为中将后,直接找到总干部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他认为自己在革命时期的职位比一些元帅、大将还要高,是老资格了,应该再往上升一升。

一向谦和的罗帅听说此事,当场便发了一通火:“先不给他授衔!”

这位将军资历如此之高,为何仅被评为中将?最后罗帅又是如何处理此事的?

艰难的从军路

这人就是聂鹤亭将军,他在革命时期与朱老总、毛主席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他一生军功无数,资历也是数一数二的深厚。

其实以他的能力、品行,本可以获得更高的荣誉,但坏就坏在他的脾气太刚烈耿直,在一些关键时刻容易冲动行事,不懂得变通。

也正因如此,他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晋升节点。

他出生在安徽阜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从小深受上层阶级的压迫。为了改变命运,他从小便刻苦读书,勤奋学习。

即使后来因为家贫辍学,他也一直没有荒废学业。白天时他便下地耕种,晚上熬夜自学,最后终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庆的师范学校。

彼时的安庆已经被革命浪潮席卷,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聂鹤亭也加入了学生进步活动中。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在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许继慎同志。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了革命挚友。

在对方的影响下,聂鹤亭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并对我党的思想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不久后他便也成为了我党的一员。

当时安庆的地方军官马联甲为了扩充自己的军队,蛮横地要求旧政府削减教育费,以补充军费。没想到腐朽政府因惧怕于对方的恐吓,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

聂鹤亭等进步青年知道后,当即举着横幅走到街上游行示威,要求恢复教育经费。

结果马联甲不仅不怕,甚至派出了军队对学生队伍进行武装打压。

面对嚣张的行径,聂鹤亭丝毫不惧,直接赤手空拳地与对方打了起来。在他的带领下, 其他同学也一个个勇敢地进行了斗争。

但即便如此,一些手无寸铁的学生还是被打成了重伤,有两名学生还当场牺牲。

更荒唐的是,上面的官员见事情闹大了才将教育经费增加了一半,而罪魁祸首马联甲却在他们的包庇下毫发无伤,甚至后来还升了职。

经过此事后,聂鹤亭对旧社会的现状失望至极。

同时他也明白了,要想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脑子中有知识还不够,手中还要有捍卫自己权益的武器。

于是不久后他便弃笔从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成为了叶挺独立团的一名成员。

北伐战争开始后,他便一路猛攻硬拼,在一次次冲锋中屡立奇功。

在临颍战斗中,他率部杀进了东北军的阵地,为大部队进行总攻劈开了一条血路。

由于表现出色,在战斗结束后,他被提升为中尉排长,成为了被提升军衔的优秀将领之一。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成为了粟裕大将的上司。彼时的粟大将还只是一个警卫班的班长,负责指挥部的警卫工作。

粟裕比他小四岁,但做事却稳重踏实,军事素养也极高。聂鹤亭看出了他的潜力,所以平时对他多有关照。两人在日渐相处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聂鹤亭历经千辛万苦与中央会合后,粟裕已经成为一名团长。

虽然那时粟大将在军队中的声望已经超过聂鹤亭,但他还是非常尊敬地称呼对方为“老排长”,两人之间的情谊丝毫未减。

那么聂鹤亭究竟是如何被昔日的部下超过去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当年大革命失败时的一段波折了。

与朱毛二人的深交

1927年,老蒋突然发动了政变,我党的大量革命人士被抓。在这种危险关头,聂鹤亭随部参加了南昌起义。

之后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他又率领全排赶往九江牵制凶猛的敌军。

战斗受挫后,他又率部回到了赣南,与朱老总、陈毅所剩的八、九百人进行改编,他担任第二大队副队长。

此时部队在接连受挫后已经元气大伤,弹药、粮食都已经用光。朱老总考虑到若是再与敌人硬拼下去,只会白白消耗。

所以在与其他干部商议后,大家决定暂时接受国民党范石生的番号,好好休整一番再找机会离开。

原本这只是权宜之计,在政治上还是保持独立的。但性情刚烈的范石生在听闻此事后却怎么也不同意。

他表示自己宁愿战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接受敌人的救助。这种思想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但对于全军来说就有点不顾大局了。

朱老总见劝说不动,于是同意了他离开部队,去上海找党中央的要求。

之后他便辗转奔波,独自来到了上海,并与中央取得了联系。得知他的实战经验丰富后,组织便将他派到了广州,让他参与武装起义。

他到了地方后,正赶上广州起义即将开始。

在这里,他与老上级叶挺以及昔日同窗张子珍等人又重逢到了一起,众人都非常高兴。他随即也被任命为了总指挥部的参谋。

然而,由于敌众我寡,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

张子珍同志也在战斗中牺牲了,聂鹤亭悲痛万分,直到此时他才明白过来,当初朱老总的决定多么正确,自己又是多么的冲动。

1930年,他率部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来到江西会昌,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合。

主席听说他是上海中央派来的干部后也非常高兴,之后便将他任命为了副团长,鼓励他放手工作。

在这里,他也与朱老总、陈老总以及粟裕重逢了。此时几人的职位和威望都已经超过了他。

他在与朱老总见面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朱老总却并未将他的顶撞放在心上,只是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他们也算殊途同归了,对他的热情丝毫未减。

之后聂鹤亭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攻、长征以及建设陕甘宁根据地等重要行动。

由于表现出色,他先后被任命为师参谋长、红一军团作战科科长等职。

彼时毛主席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然而,等到了抗战时期,新四军组建后,叶挺亲自向中央写信,希望调聂鹤亭过来工作。

收到老上级的消息后,聂鹤亭非常激动,他当即向中央提出了辞职,要准备前往江南。

毛主席虽然不舍,但最终还是决定尊重他的意见。在他临出发前,毛主席便提出要请他吃顿饭,为他饯行。

但当时他实在太渴望到新四军工作了,又担心主席会因此挽留他,他不好拒绝,所以他便选择了不告而别。

虽然后来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此举的不妥,想找毛主席道歉,但他始终没找到机会。

这件事也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罗帅的怒火

可惜的是,他来到南方后并未如愿进入新四军,而是被留在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开展针对国军的统战工作。

五个月后,他又再次回到了延安。只是彼时他之前的职务也被人顶替了,所以他便只好进入了马列学院学习。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错过了很多重大战役,在军队中的声望也逐渐降低。

抗战结束后,他便被调到了东北,先后担任了东北联民参谋长、辽北军区司令员等职,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整训军队,稳固解放区。

建国之后,他便开始担任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走上了新的岗位。

到了1955年时,中央展开了评衔工作。负责人根据聂鹤亭的资历、军功以及品行,决定授予他中将军衔。

然而,聂鹤亭却认为这个级别远低于自己的预期,凭自己的资历怎么也应该再升一级,于是他便直接向总干部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但罗帅得知此事后却怒不可遏,他明白聂鹤亭是个争强好胜的人,但这个结果是工作人员进行公正评选得出的结论。

有多少将士比他的资历还高,但都请求降衔,又有多少战士也比他的军功高,但却牺牲在了战场上,连军衔都没有。

和这些人相比,聂鹤亭这样的态度实在太不应该了,没有大局观念。

所以经过慎重考虑后,罗帅便做出了决定:先不给他授衔。就这样,到了1956年,聂鹤亭才补授了中将军衔。

通过这件事,他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真诚地反思了自己,并当众做了检讨。

此后,他便一直低调地奋斗在岗位上,再也没有要求过名利。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