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推开门的那刻,就是最盛大的节日

菜菜爱赚钱 2025-04-20 10:00:27

大家好,我是菜菜,今天想聊聊那些活在"反仪式感巅峰"的父母们。最近微博热搜#父母不过节的真相#底下,有位网友的留言让三十万人破防:"我妈手机日历里唯一标注的节日,是我抢到春运车票那天。"这让我想起某站刚发布的《2025代际情感调研报告》——数据显示64%的90后父母正在践行"反向仪式感",他们不过生日不要礼物,却在子女行李箱塞满腊肠时露出过年般的笑容。

前阵子豆瓣"当代父母迷惑行为大赏"小组爆火的神帖,主角就是位把每天过成复制粘贴的母亲。楼主晒出妈妈十年如一日的记账本,情人节那栏永远写着"超市鸡蛋降价0.3元",而女儿回家那天却详细记录着"买活虾98元/糖炒栗子25元/新床单四件套368元"。这种时间计量方式,像极了今年爆火的"亲情量化计算器"App里最特别的计时单位——子女归家倒计时。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年春节档电影《没有满江红的年夜饭》里,张小斐饰演的母亲说出"饺子哪天不能包"时,影院里响起的全是会心的轻笑。这种"反仪式感生存哲学"正在短视频平台催生新流派,抖音#父母人间清醒#话题下,有位山东大妈对着镜头说:"过节就是等你们回来演连续剧,平时我们只播生活纪录片。"这条视频底下3.2万条评论里,藏着无数年轻人迟到的顿悟。

心理学界最近提出的"亲情能量守恒定律"或许能解释这种现象。中科院《家庭情感白皮书》显示,父母辈对仪式感的排斥,本质是种情感节能模式——他们把传统节日拆解成365份日常关切。就像我闺蜜的工程师爸爸,从来记不住中秋节,但每天雷打不动往家庭群里发"今日空气质量报告",用PM2.5数据代替"记得戴口罩"的唠叨。

但有意思的是,这届年轻人正在发起"反哺式仪式感改造"。小红书上有群留学生搞了个"跨国饺子工程",通过视频指导国内父母和面调馅,硬是把冬至包饺子变成了元宇宙团圆。更绝的是某程序员开发的"电子木鱼"小程序,每次父母转发养生文章,敲击屏幕就能生成"收到爱心"特效,成功把代际沟通变成了赛博功德+1游戏。

菜菜采访过的一位非遗传承人阿姨说得精辟:"我们这代人哪是不懂仪式感啊,只是把你们回家的日子当成了移动春节。"就像《请回答1988》里宝拉结婚时,爸爸在婚礼上悄悄塞的新鞋,那些被刻意淡化的仪式感,终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完成闭环。下次看见妈妈又忘了端午中秋,不妨在回家时带捆她最爱吃的荠菜,毕竟在父母的计时法则里,你推开门的那刻,就是最盛大的节日。

0 阅读:0

菜菜爱赚钱

简介:爱分享有趣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