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菜菜,今天跟大家聊聊最近法律圈热转的一个话题:为啥强奸案总绕不过口供?这事还得从上周刷屏的"网红派对事件"说起。
当时某平台千万粉丝女主播自曝遭遇性侵,评论区炸出不少质疑:"怎么不录音录像?""现在手机都有紧急报警功能吧?"其实这些疑问恰恰暴露了普通人法律认知的错位——别说普通人了,就连专业律师都承认,性侵案件取证向来是"地狱难度"。
去年上海法院公布的司法白皮书显示,性侵案件直接物证率不足30%,七成以上要靠当事人陈述和间接证据链。这事跟"羞耻感"的化学反应直接相关,就像咱们突然被老板当众批评,第一反应肯定是懵的,哪还记得掏手机录视频?更何况是遭遇性侵这种极端状况。
现在网上有人提议搞什么"区块链存证"、"电子同意书",听着挺高科技对吧?但真要实操起来,亲密关系直接变商务谈判。试想下场景:情侣情到浓时突然摸出手机:"宝贝咱们先刷脸签个电子协议,再扫个虹膜认证?"别说爱情的火花,怕是当场就下头到冰窖了。
其实司法机关也懂这个道理,所以最高法去年出台的《涉性侵案件审判指南》特别强调,要结合"案发时情境合理性"来综合判断。就像老刑侦说的,真到情难自禁的时候,谁还惦记着固定证据?那些能拿出完整录音录像的,反而可能是精心设计的仙人跳。
当然这不是说受害者就该吃哑巴亏。现在北京、深圳试点的新型办案中心,专门配置了心理干预+同步取证团队。受害者报警后,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女警在温馨环境中引导回忆,同步记录关键细节。这种"创伤最小化"的取证方式,比事后逼着受害人反复回忆案发经过要人性得多。
说到底,法律守护的是正常人的情感逻辑。要是哪天亲密关系真变成全程录像+区块链存证,那咱们离《黑镜》里的反乌托邦世界也不远了。毕竟爱情最动人的瞬间,不就是那份不计得失的冲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