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试爆非核氢弹?美俄高度关注:可瞬间烧死大批敌人

小阿蔓的梦游记 2025-04-24 14:36:35

近日,港媒一则关于中国成功进行“非核氢弹”受控试验的消息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也让无数不明真相的军迷备受鼓舞。

毕竟“氢弹”这东西可以说得上是足以毁天灭地的东西,此时中国突然成功试爆一颗“氢弹”是否向外界透露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消息?

但其实,这只不过是港媒自己吸引流量的手段罢了,先来说说这“非核氢弹”的原理。它和真正的核武器、氢弹可是八竿子打不着边儿。

因为其主要爆炸物是氢化镁,当遇到高温或者催化剂时,氢化镁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迅速分解成镁和氢气。随后,氢气与周围的氧气瞬间发生剧烈燃烧反应,释放出大量热能,形成一个超高温的火球,所以这才被称之为氢弹。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和咱们常见的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类似,只是分子层面的变化,原子并没有改变,和核反应中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重组的原理截然不同。

而且,氢化镁作为一种固态储氢材料,不仅运输安全,分解过程还可控,单位质量的能量密度更是高于传统的TNT炸药,这就为它成为新型武器的“主角”提供了可能。

而这次试验是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某研究所进行的。2025年3月,他们还在专业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上发表了相关实验文章,足以见得对这项技术的信心满满。

实验中的“非核氢弹”重量仅2公斤,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爆炸后产生的火球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并且持续了2秒多。相比之下,同等级的TNT爆炸后,高温远不及它,火球持续时间也只有它的1/16。

从性能上看,“非核氢弹”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的热效应极其强大且持久,这主要得益于氢气的燃烧。和常见的TNT弹药相比,TNT瞬间爆炸,冲击波虽然强烈,但热效应较弱。

航空温压弹或者火箭温压弹,有两次间隔很短的爆炸,能产生高温高压,持续时间比TNT长,但和“非核氢弹”比起来,热效应还是稍逊一筹。不过,“非核氢弹”也有短板,那就是冲击波力量比较有限。

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在军事应用上有着独特的定位。它不太适合打击那些坚固无比的目标,比如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地下堡垒。

但对于那些无法承受高温灼烧的军事目标,它却能发挥出巨大威力。像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的装甲车辆,其外部材料熔点大多在600摄氏度上下,在“非核氢弹”的高温火球面前,就如同纸糊的一般,很容易被烧毁。

还有轻质外壳的无人机、暴露在外的电子雷达设备以及小型巡逻艇等,都是它的“打击目标”。现实中的MQ-9无人机、HMMWV装甲车等,都可能成为它的手下败将。

对于浅层地下掩体,比如指挥所和弹药库,“非核氢弹”在周边爆炸后,高温火球能迅速通过缝隙、通风口等钻进内部,对里面的电子设备和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考虑到研发团队的海军背景,“非核氢弹”在海军领域或许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有可能成为新型反舰导弹的装药。

虽然现代军舰大量使用特种钢材,像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使用的HY-80型高强度钢,熔点在1500摄氏度以上,“非核氢弹”的1000摄氏度高温难以将其完全烧穿,但军舰上也并非无懈可击。

舰桥上、雷达桅杆以及甲板舱室等部位,使用了5%-10%的5086和6061铝合金,而且美国在“阿利?伯克”驱逐舰的弹药舱室内安装的凯夫拉纤维防弹隔层,熔点在660度左右,很容易被“非核氢弹”的高温火球烧穿。

此外,“非核氢弹”还可能搭载于东风系列导弹、鹰击-18导弹、鱼雷等,在反舰作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反无人机作战、巷战等场景中,也能一展身手。

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认为,中国这款“氢弹”堪称独辟蹊径,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温压弹,也叫云爆弹或者燃料空气炸弹,它的主装药是云爆剂,也就是一种高能燃料。

爆炸时,云爆剂需要借助周围空气中的氧气,爆炸后会消耗大量氧气制造出真空区,外部空气迅速涌入形成内爆效果,相当于爆炸两次,威力比常规炸弹强很多。像美国的“炸弹之母”GBU-43,爆炸威力相当于11吨TNT。

但实际上,“非核氢弹”以氢化镁为原料,在材料、爆炸特性等方面和传统云爆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国虽然已经将云爆弹普及到单兵领域,像97式云爆弹火箭筒、云爆手榴弹等,但在重型云爆弹投射平台方面还有所欠缺,目前测试的新型云爆炸弹重量预计不会超过4吨,这是考虑到歼-16和轰-6K单个挂架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虽然此“氢弹”非彼“氢弹”,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大进步,如果实验团队能够解决生产、运输以及储存问题,毫无疑问,这将会会成为一种十分有前景的大威力武器。

1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