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人,既有“光鲜”亦有“痛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徐州市的“痛点”有什么?
若提及这个问题,那么全市层面上的“人口净流出”必然当选。“入围”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因为这个局面至今存在;二是因为人口净流出数量相对较多、比重相对较大;三是因为在网络上存在以此“中伤”徐州的情况。
人口净流出,徐州有多“痛”?
以截至2023年的情况为例,徐州累计127.4万的人口净流出数量再次多于盐城,重新成为全省人口净流出最多的地级市。虽说净流出人口的比重不是全省最高,但数量往往成了关注度最高的。

对于这种情况,不少网友觉得出乎意料的同时也很疑惑,毕竟徐州的经济体量和其他软硬件配置并不差,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口净流出呢?
徐州为何会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
3县和2县级市才是人口流出最严重的区域说到徐州人口净流出,太多网友首先想到的是徐州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误认为城区人口流失的很严重。
但就真实情况来看,徐州的3县2县级市才是流出情况最严重的地区。以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当年的户籍人口数据来看,3县2市集体入围人口净流出地区,其中邳州独占45.76万、睢宁、丰县、沛县、新沂分别净流出32.23万、26.91万、24.8万、14.64万。
5地合计144.34万的净流出量明显大于徐州全市层的净流出量,这说明徐州市区整体层面是呈现人口净流入状态的。

而5县市之所以大量人口外流,一是因为户籍人口确实太多了,例如邳州的户籍人口高达192.02万,睢宁、丰县、沛县、新沂也都是户籍人口超百万的县市;
二是因为5地都是重要的农业产区,但仅靠农业并不能满足人口大县的发展需要,所以工业、服务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工业和服务业规模又不足以保证所有的就业群体、劳动力都能在本地获得理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这导致“户籍仍在当地而人在外地发展”的情况难以避免,只是多与少的区别。
徐州中心城区是人口净流入,但对各县市的人口吸引力仍需提高全市层面净流出127.4万人,而3县2市合计净流出144.34万,说明市区整体(泉山+鼓楼+云龙+铜山+贾汪+徐州经开区)收获了16.94万的流入人口,由于铜山、贾汪也是净流出地区(分别净流出9万多人、6万多人),所以徐州中心城区(云鼓泉三区+徐州经开区)才是真正能吸引人口流入的区域,且流入人口30万有余。
但再结合区域来看,中心城区30余万的流入人口又以铜山区、贾汪区的居多,安徽萧县、山东枣庄流入徐州城区的人口数量同样不可忽略。在剔除以上几个重要来源地后,中心城区对3县2市的人口吸引力就显得相对微弱。而这也是造成各县人口流出较多的原因之一,毕竟如果徐州中心城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更高、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更多,县里满足不了的就业群体便可就近选择徐州城区,从而尽可能地将人口留在徐州市境内。

既然有人口外流,那么绝大多数人的流向自然是经济比家乡更好的地区,而江苏省内自然是最主要的流出目的地,这不仅因为同属江苏,也因为相邻的河南、安徽、山东还没有能大规模虹吸徐州各区县人口的地区。
假设江苏各市的发展差距,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差距相对很小,那么就不会出现人口大规模从A市流向B市的情况。例如徐州市的经济体量若与苏州或无锡相当,不仅不会出现人口净流出的情况,反而能更多地吸引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级市的人口。
但现实情况是江苏省内南北部地区的悬殊实在太大,省内的经济头部城市均位于苏南地区,这就使得包括徐州市在内的苏北地区成为了苏南地区的“人口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