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参考文献及来源截图已放文章末尾
故宫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是古代很多皇帝居住的地方,现在成为了众多游客打卡的旅游景点,甚至在旅游高峰期的时候,票都不一定能订到。
然而就是这么炙手可热的故宫,其实还“暗藏玄机”,我们看到的故宫只是故宫的一半,还有很多未开放的区域。
就是这些未开放的区域,可谓是“真正的故宫”,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这些未开放区域超乎我们的认知。
那么故宫都有哪些未开放的区域?这些区域的背后又暗藏了怎样的“真相”?
冷宫的存在
故宫的大想必不用过多叙述,大家应该都清楚,它的宏伟让人震撼,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显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它不仅是历代皇帝皇权的象征,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当时古代人民的智慧。
我们进去观看的时候,不由自主就会对这样的建筑肃然起敬,所能触及的地方会仔仔细细的查看,恨不得一砖一瓦都不放过。
殊不知这些我们能触及到的地方,其实只是想让我们看到的,其实故宫中还有未开放的区域,而这些未开放的区域保留了“真实”故宫的模样,只会颠覆我们对其的认知。
就拿冷宫这个地方来说,我们在古装剧中肯定没有少见这个地方,里面住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犯错误的妃嫔。
进入到冷宫就好比是被“抛弃的女人”,后半生几乎都要在那里面度过,因此后宫的很多嫔妃听到冷宫就会闻声色变。
古装剧中冷宫想必大家也是见过的,不仅萧条,并且要啥没啥,在里面的很多嫔妃到后面几乎都被逼疯了。
并且宫斗失败的妃嫔们,很多都在里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导致冷宫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灵异事件”多发地,
渐渐地很多有关故宫的流言蜚语四起,让人对冷宫更加的好奇,很多朋友前往故宫会特意的去找一下冷宫。
但是大家会发现故宫里没有冷宫这个宫殿,或者地方,也就是说整个紫禁城压根都没有这样的地方,这又是为何?
其实冷宫这个地方是人们给的“外号”,所谓的冷宫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是指那些特别偏僻的,废弃的宫殿,用于安置那些犯错,或者失宠的嫔妃们的。
这些宫殿地处的非常偏僻,并且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是极差,住进去的嫔妃们几乎不会有人再去关心或者照顾。
因为宫里面的太监和宫女们也是非常现实的,明知道来这里的嫔妃都是不受宠的,就不会太过上心,更被说打理宫殿了。
慢慢的宫殿变得越来越萧条,去往的人也变的稀少,然后这些宫殿就成为人们眼中的“冷宫”了。
就比如说明朝的景阳宫就属于一个冷宫,只不过在康熙时候,被改成了“小图书馆”。
是不是非常颠覆认知,跟我们印象中的冷宫压根不一样,更别提去观赏了,这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故宫”,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跟冷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一个地方,就是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这个名字是不是非常的熟悉,我们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没少听这个宫殿的名字,然而事实并非影视剧所饰演的那样。
现实中的漱芳斋其实不是一个宫殿,而是一个戏台,现在位于故宫博物馆重华宫的东侧。
是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议,漱芳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但那个时候并不叫漱芳斋,而是在乾隆继位之后,将这个地方改为了漱芳斋,并且建立了戏台。
然后作为了重华宫宫宴的重要场所,更加让人震惊的是,咱们的京剧大师梅艳芳就曾在这个地方演出过。
溥仪结婚的时候,漱芳斋连着有三天的演出,可以看出从建成开始,这个地方就是表演的中要场合,并非是影视剧中所饰演的公主的住所。
不过现在的漱芳斋则作为贵宾的接待处了,被用于接待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首脑参观故宫时的休息场所,因此现在并不对公众开放。
是不是又长知识了,对故宫有了新的认知,同时养心殿会让大家也有新的认识。
养心殿之前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不过在雍正之后,就成为了皇帝们的寝宫,意思是让办公休息二合一,并且养心殿也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
经过这么多年的岁月蹉跎,养心殿已经不如往日的辉煌,壁画开始脱落变得斑驳,以前精美的绘画也开始变的模糊。
这不得不让人开始注重,之前养生殿是对外开放的,可是从2015年开始就暂停对外开放了,因为需要开始修建维护了。
这次修护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大规模的修缮,所以养心殿闭馆了很长时间,雨花阁几乎也是这样的原因,所以就一直没有开放过。
“雨花阁”听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什么住所,其实它是集合了汉,藏,蒙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佛堂圣地。
它在春华门内,是让人心神向往的圣地,是皇帝们起伏与修行的地方,看着这个宏伟的建筑就能体会到庄严感,更别说里面能有多么的震撼。
不仅建筑风格非常的独特,细节更加的让人惊叹,可以说处处透露着佛教文化,为了保护这样的文化,雨花阁并没有全面开放。
我们只能透过外面来猜想里面的精彩程度,感受雨花阁的神秘之处。
除了上面这些宫殿,地方之外,还有南三所,奉先殿,咸安宫等地,也是未曾向游客开放的, 为何会有这么多地方没有开放?里面究竟有何不为人知的原因?
未开放的原因
人们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肯定是特别好奇的,所以未开放的区域相对而已是比较神秘的,不过它们除了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外界因素,让其处于一个封闭状态。
那些没有开放的区域相对比已经开放的区域保存还是相对完整的,同时它们的老化程度也是相对严重一点的。
不管是墙面,还是家具,甚至是各种色彩绘画等,都是历史岁月的见证,为了防止进一步恶化,会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这也是不开放的原因之一。
为了不让这些文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进行长时间的封闭或者一开始就不开放,毕竟这些文物如果真的消失的话,那将成为我们巨大的损失,成为一种遗憾。
其实相比较之前,现在开放的区域已经够多了,开放区域的地方越大,故宫面临的风险就会越多。
因为文化的修复工作是一个非常冗杂且漫长的工作,再加上故宫的文物种类众多,数量也过于庞大,对于修复工作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还需要高超的修复技术,因为每种文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我们只有对其有着极大的了解后,才能对其进行细节修复。
并且古代的技术与现在的制作技术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很多文物还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的还原。
与其不能百分之百的还原,不如将其封存保留,从根源减少文物的伤害。
当然除了这一部分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未开放的区域是因为内部老化的过于严重,安全就是一方面的问题,更别说开放了。
还有一些未开放的区域是因为被用作于仓库,或者办公场所了,因此无法对外开放。
同时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个地方过于重要,里面的文物价值非常高,就比如说奉先殿和雨花阁等。
为了减少这类文物的损伤,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不向外开放。
这也就导致这些地方传出来的故事越来越多,我们的认知也开始变得不一样,当知道真实原因之后,算不算超乎了我们的认真。
也是因为这些未开放的区域没有对外开放,保护的相对完整,因此被打上了“真正的故宫”的标签。
结语
看到故宫我们就知道古代人的智慧有多么的厉害,因此我们需要最大程度上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珍宝。
即便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可是对于古代这种文物修复过程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它们,会选择一些特殊的保护方式。
信息来源:
1、原文刊登于北青网2017-11-23发布的关于《这是故宫40%未开放区域,这里才是真正的故宫吗?》的报道;
2、原文刊登于中国经济网2019-11-13发布的关于《漱芳斋 乾隆的“私人影院”》的报道;
3、原文刊登于北青网2017-07-07发布的关于《故宫灵异事件是真的吗?冷宫为什么不开放?》的报道;
4、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3-11-25发布的关于《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