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周末的下午,商场里人头攒动。
在排队等电梯的人群中,听到一对母子争论不休。
小男孩指着一家玩具店说他想去看看,而妈妈则忙着定下接下来要去的商店。
随着争论的加剧,男孩愤愤不平地撅起嘴,失去了逛街的乐趣,而母亲则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样的情景似乎并不罕见。
其实,不少家庭中暗藏类似的“不合拍”,让家庭氛围降温,让孩子逐渐失去原来的活力。
那么,家庭教育中究竟有什么样的无形力量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主体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决策感?
成长过程中,孩子可不会一心只想着母亲安排的玩具店,他们渴望探寻自己的世界,寻求自我的表达。
“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不懂选择”,很多家长便冲在前,替孩子做主——只因蓝色显黑,不合适,小男孩就只能抱着妈妈选的灰色卫衣了。
这种替代性选择无形中削弱了孩子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就像芬兰的父母,他们宁愿让孩子在雪天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
孩子因此不仅学会了判断冷暖,更有了“我的选择,我负责”的意识。
当家长不再一味决定而是适时放手,孩子尝试着掌控自己的生活,反而能闪耀出光芒。
情绪管理是关键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个爸爸掏心掏肺地陈述了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因为加班到夜深,回家见儿子没写完作业,他恼火地摔了本子。
他不知道,那一天儿子是为了给他准备生日贺卡才耽误了时间。
从此,儿子看到他生气便缩起脖子。
情绪是家庭中最敏感的传递者,哈佛的研究表明,父母长时间焦虑愤怒,孩子的大脑也会变得不善于冷静思考。
见过一个卖菜阿姨,总是唱着歌,轻松而愉快地面对生活挑战。
孩子在放学后帮忙算账时少算了钱,她没有责备,而是笑对失误。
这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勇敢面对错误,并逐渐成长。
内在驱动力的真正来源我们常听到家长用奖励的方式驱动孩子学习或完成任务,“背完诗就能看动画片”,“考进前十才买游戏机”。
确实,短期看来很有效,但这种奖惩模式忽略了努力本身的价值。
日本的一所小学,每天放学后,孩子们自愿留下打扫教室,不是因为奖励或处罚,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是我们的家”。
反观有些家庭,鸡蛋都要“赚”零花钱,这种做法短期内很省心,但长期来看却没有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内驱力。
成为孩子的成长型家长在我住的小区有位妈妈常常牵着小女儿坐在长椅上读书。
有人问她:“孩子这么小,能看懂吗?”她笑着解释:“我看我的书,她翻她的绘本,各学各的。”结果呢,女儿渐渐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这让我想到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反观一些家长,捧着手机催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却陷在短视频里。
其实,孩子不仅听你说什么,更看你做什么。
当父母养成好的习惯,无需刻意教导,孩子自然会学着有样学样。
成为倾听者,搭建信任桥梁记得有个初中生的日记,他在文中抱怨“数学好难”,爸爸却回应“你就是不努力”。
这个孩子其实只是想听到一点简单的鼓励,甚至只是一个安慰的拥抱。
父母可能常常急于解决问题,却忘记倾听。
这让我想起一位父子间温柔的对话,儿子抱怨背课文乏味,爸爸分享自己小时候的幽默经历,令儿子开怀。
孩子不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但他们渴望得到抚慰心灵的支持。
允许孩子试错,培养决策肌肉在一堂科学课上,老师布置了用任何材料做桥梁模型的作业。
大部分学生选择木条,而小宇坚持使用吸管。
尽管尝试失败了,他的妈妈并没有责备,而是带他到工地观察真桥的构造。
这段经历帮助小宇在赛艇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当孩子有机会尝试时,他们的判断力和抗挫力都会逐渐增强。
不怕孩子“搞砸”,勇敢试错,才能让他们从一场场小失败中积累智慧。
结尾有人曾问:“为什么草原上的一些马能穿越暴风雪,而另一些连小土坡都不敢迈?”牧马人微笑着解释,正是因为它们脚下有母马的印记,支持着它们勇敢走下去。
孩子的内在力量也像这样,需要我们的信任和守护。
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父母,给予孩子试验和失败的空间,让他们在风雨中学习坚韧。
将来,在孩子撑起生活的伞时,他们也会有力量为父母撑起坚实的保护。
有朝一日,我会看到曾紧紧拽着你衣角的孩子,站在那里,像一棵小树般坚定,又如同一位新伙伴,愿意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