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梦得
一幅《清明上河图》有许多个角度,除了画作艺术之外,里面有北宋人生活的解读,也有关于动物的解读,甚至包括商业生活都是可以做一个单方面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今天主要从《清明上河图》里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先进技术生产力,由此了解一下四大发明背后的根本原因。
《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源于交通,而大宋的汴河注定要有一条非同寻常的桥梁去贯通连接。因此这座桥下木船密集,桥上人头攒动的木桥后面有着那些北宋出色的硬核造桥技术?显而易见,图中的木桥属于拱桥,那么木头制造的桥如何能够保障安全和长久性呢?为什么不用隋朝时期的赵州桥的那种石桥建筑呢?这要从石桥与木桥的各自优劣简单说一下。
相关画面
石桥的质量似乎更为坚固、长久,抗压能力强,但是木桥的本身重量更轻、抗震性更好,而且搭设方便。此外,在北宋的木桥设计的寿命上,完全可以经历几代人的使用,且维修方便。中国第一座木拱桥就产生于北宋,“北宋天禧元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角桥。”另外一本重要史学著作《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如下记载:“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这部书是继《资治通鉴》后最权威史学著作,因此可以对这句话给予充分解读。
清明上河图
正如文中所言的“编木为之”和“无脚桥”生动概括了北宋建桥的先进技术,而这种先进恰恰是古代木工建筑水平达到了某种高度。因此《清明上河图》里的这座木桥从姿态和造型都是由上等木材逐渐拼接而成,所谓的“编木”就是说明了木工将木材的使用的某种专业方法。“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因此是考验宋代建筑的真实标准。大致就是说,工匠充分利用了上等木材的抗压、抗腐朽等性能,逐渐将他们有机组合,因此汴河的桥虽然是木头的,但使用寿命多在数十年,然后再进行更新。
上河图里的算盘表明了商业繁荣和货币的流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算盘最初起源于东汉时期,因此在当时也叫“珠算”,简单概括就是用柱子计算。但是算盘的专门研究并不多,给予的关注也不够。《清明上河图》里清晰的让人看到“算盘”,画中是“赵太丞家”的药铺,在门面上放着一架非常显眼的算盘。由此这也是画作中迄今为止出现算盘最早的时代,以此可以推断算盘出现在我国最迟在1000年左右。算盘在宋朝的出现似乎已经稀松平常,随便放在门店处,便可知道这个物件已经是广为熟悉。
相关画面
汴河的商业繁荣曾是这幅画的主要看点,而张择端将细节烘托整体显然成了这一手法。通过算牌的描画,就是反映商业交易的频繁与专业。同时也通过算盘表达北宋的商业使用这一核算工具,表明了“童叟无欺”的商业诚信。在当时算盘是中药铺必备之物,作为“中药”主产地的南宋,自然到处都有这个工具,它的普遍使用折射出北宋经济商业生活的繁荣,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特殊的文化视觉。
因此,繁华的背后的这一科学工具,将宋朝的珠算水平直接记录下来,也成为了了解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提供了帮助。
在《清明上河图》中除了姿态万千的百姓外,那些行走在画中的动物历来都有多重解读。比如北宋为什么会以驴为主,充斥在生活当中,而非马和牛。本文今天所说的这种驴拉车的工具也体现了驴在当时社会的不可或缺。因此这些工具也显得极为重要。
相关画面
所谓“挽具”就是套在驴身上带动车的农家把式,如果这个东西不好用,动物会非常遭罪。因此这种工具的改进使得驴拉车的效率增加。在图中可以看到,驴子被套上这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肩套式挽具”看似简单却制造工艺复杂,它将动物的受力点都做了精心设计 保持了驴子的舒适度和行驶的稳定性。因此这种改进在当时堪称“先进生产力”里的“高科技”,由此也被后来的欧洲所引进。因此通过这幅画作的一角可以窥视宋代的黄金时代,其科技水平一直保持着先进行列。
总结:从木桥到珠算再到驴车的套装工具,都说明了北宋在科学技术或者其他行业的领先与专注,一个细节折射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走势。
相关画面
尽管只是一幅画,但是很多角度都是张择端站在写实的立场去完成的,并非单纯艺术的闭门造车,因此这种画法就是另一种记录历史,传递真实的北宋生活,这也成了《清明上河图?艺术之外的最大价值。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到北宋在科技方面的领先与前卫,因此,也可以得知,还有许多方面尚未得到发掘,而让人确信的是,那确实是一个繁华如梦令人神往的文明时期,由此也让我们对于古老的北宋有着充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