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人园林如何成了才女们的精神家园?背后蕴含怎样深厚传统

能静居主人 2022-07-25 09:31:22

文|赵能静

古人便常言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在古代为什么也会出现那么多颇有才华 而且还很有“德”的女子呢?透过昏暗的历史,我们依稀能看到在江南的某个乡村的诗书之家,那双纤纤细手在做着女工,竹园深深,月光洒落的时候,她们又拿起毛笔,写下柔媚润彩的文字。

相关画面

晚明时期有一个叫做沈宜修的女子,她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才女炼成记”:“忆昔十三余,倚床初学绣。十五吹琼箫,柳絮飞沾袖。十六画峨眉,峨眉春欲瘦。”因此可以看到,从十三岁开始这位女孩便逐年学起各种才艺。

显然她的出身是极好的,这样的时候,往往是在家中的后花园里进行学习。无论是绣的蝴蝶还是牡丹,后花园里到处都有活生生的参照物。山间水畔桥头柳下,更适合弹琴吹箫,如果挥毫泼墨,园中的柳树和池塘的鱼,数百年的古树和新开的荷花,这些显然都是才女的最美教材。

在当时,园林是女孩的专属空间,连自己的父亲也很少随意出入。当时的一些有关园林绘画,可以看到园子的内外空间是不同的,外园是男主人的空间,里面茂林修竹,黄石假山,往往会在这里用于会客应酬。而内园则以母亲和丫鬟们的往来场所。这里布局幽深雅致,广植花卉,处处体现着古代女子对生活审美的内涵。

相关画面

清代时期江南地带的园林很多,如还有一个叫唐若云的女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自学成才。她出生的园子叫“半园外史”,因此她在成年后则自号“半园子孙”。唐若云从小便有浓厚的艺术才华,尤其对于作画,她不光可以得到父母点拨,在后花园中通过活灵活现的各种风景让她对艺术感官的再创作有了极高感悟。清代的《女子才书》曾这样评价最合格的女子形象:“守芬含美,贞静自持,行坐不离绣床,遇春曾无怨慕 ,女德也,然当花香月丽而不知游赏,形如木偶,则失风流之韵。”

相关画面

因此,有条件的女子在嫁作他人妇后都会重新为自己再打造一个私人花园“美人所居,如种花之槛、插枝之瓶。沉香亭北,百宝栏中,自是天葩故居。儒生塞士,纵无金屋以贮,亦须为美人营一靓妆也。或高楼,或曲房,或别馆村庄。清楚一室,摒去一切俗物。中置精雅器皿 及与闺房相宜书画。室外须有曲栏玗径,名花掩映。如无隙地,盆盎景玩,断不可少。盖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解语索笑,情致两饶。”

相关画面

因此,一座江南私人园林成了身份和品味的象征,里面的美景就是一个小天地,有了这个,便不再去向往外面的世界。在这里 女子经常自娱自乐,研究诗书文墨,成了气质和美丽的集合体。

在当时还有一位叫石成金的刻书大家,他娶的妻子更是才貌双全,“女红之外,经文书算,无不精通”。因此,他家的后花园设计都交给了这位女子,因为她“凡夏秋麦蹈收支以及钱粮费纳,统掌无讹。”有才还会各种统计,因此在这位女子的操持下,他家的园林成了当地颇为出名的地方,引得许多人慕名来往。

在清代的《浮生若梦》里,将清代女子有才有艺推向了无以复加的高峰。

男主人沈复娶了陈芸,婚后不久他们便打造了一个夫妻园林,虽然并不算江南大户人家,但是能有个种菜钓鱼,作画绣花的地方只要十余亩地便也足够,因此他们一点点积攒相关需要的物件。

陈芸不光可爱,而且是多才多艺,在她的设计下,还弄出了许多“活花屏”,就是用纤细的竹木编成屏架,上面爬满紫藤、木香藤萝这些植物,然后陈芸将每扇花屏设计成一尺宽,高六七尺,“多编殊屏,随意遮拦,恍如绿荫满窗,透风蔽日,迂回曲折,随时可更。”让丈夫惊叹的说:“真乃乡居之法也。”

相关画面

江宁还有一个叫姚淑的女子,他与丈夫隐居在常州的桃花园中,她自己设计了一座以书斋为主的院落,并且在其笔记“海棠居记”里描绘道:“余内作一小斋,读书其中 名曰海棠居,妇女之性喜花,故虽以读书之居,仍名花也。”夫妻在院子里互相砥砺学习,以至于这位女子到了“终朝书卷不梳头”的地步。

小小的空间,大大的世界。

园林里隐藏着风花雪月,也有书香墨林,在过去,无论如何,私人园林的背后总是有着女子的身影,她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在细节上进行增删,从而打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家园。

相关画面

嘉庆年间字有盛名的文士画家汤怡汾建成琴隐园,他并未依照惯例邀请名家文客前来聚会,而是与妻子一同庆祝园林落成,两人在日佳台摆好酒席,对坐畅饮,并请侍女演唱他的《剑人缘》传奇佐欢。园内的风亭水榭、花记竹树都是两人斟酌切磋,商议而成,因此满园风光便是他们的爱情见证,不希望外人打扰,期待的是“读画弹琴且共卿”。后来有了子女,夫妻之爱中有了新内容。汤贻汾常与儿子抢书看,夜晚则教导女儿弹琴。汤贻汾种了一大批芍药,“五十二本手自栽,-家笑口花前开”,让他最感幸福的不在于花数多少.而是有福气合家同赏。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