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能静
南宋在临安的杭州,一座被西湖飘荡起来的繁华都市,承载了无可替代的繁华与风范。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热烈的表达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由衷喜爱,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的城市”。
南宋都城
显然南宋作为一个朝代可以解读的角度很多,如同看西湖的方式一般。
我以为,从饮食生活看一个朝代更为鲜活、有趣,在生冷的历史之外,依旧能感受到人间烟火的繁华与美妙。南宋人的生活品味毋庸置疑,这或许来自于对北宋的某种继承。当年,在靖康之耻的路上那些侥幸逃脱南下的富商、文人、百姓,他们将财富和智慧都通通搬运到临安来,于是一座崭新的都城再度拔地而起。
主食是米饭,所不同的是,米饭的多样性和快餐,解决了不时之需。南宋人的主食是什么?米饭,这一点于今天大体相当。但是似乎当时对于主食的做法更为丰富和考究。米饭通常有由蒸、煮而成,有的还能加入其他米,做成如石髓之类的上好饭食。此外还能将其变成泡饭,“其士在贡院中,自有巡廊军卒供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之属货卖。”因此,这种泡饭算是一种考试不能出考场的一种快餐,也可以看出南宋人食品已经走向多元化。
相关文献
当时的一本《都城记胜》记载“都城食店,凡点索食次,大要及时。如欲速饱,则前重后轻,如欲迟饱,则前轻后重。”所谓头羹、石髓饭、大骨饭、泡饭、软羊这些都属于速饱的食品,用在今天看来就是快餐还有营养顶饿的主食。
此外 南宋居民非常喜欢米粥,并且把它们变成了多种类别,诸如“七宝素粥、五味粥、糖豆粥”等等,南宋大文人陆游曾说:“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南宋的面食,做工花样,精致绝伦,体现了南宋人的精致生活。同时期的书《梦梁录》也花费大量笔墨对南宋的“面食”给予了全面详细的记载。“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大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凡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类。”
面食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面食的做法更是花样迭出,将面的做法升级到几十种上百种之多。什么“盐煎面、笋淘面,大片铺羊面,炒鳝面、卷鱼面”等等,一边写一边流口水。几乎所有肉类、海鲜都能在面的作用下继续发挥美食主角担当,这些面食五味俱全,可以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食客食用。
除了这些,南宋大馒头呱呱叫,又白又甜又好吃。以甜、咸、荤、素、香、辣,多种食物配制各种各样的馅心,夹在面剂子中间,蒸出来的馒头简直天下无敌了。此外还有各种面食的包子,什么细馅大包子、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水晶包子,笋肉包子,虾鱼包儿,江鱼包儿等等几十种,几乎把一流食材能包进去都包进去了。
相关画面
再来看面饼,更是花样齐全,难度更大。什么菊花饼、梅花饼、开炉饼、甘露饼和武大郎没有失传的炊饼,还有什么春饼、熟肉饼等等不一而足。
南宋居民的副食品高端大气上档次,应有尽有。临安的副食品分为菜肴、饮料、各种水果和调味品。
菜肴对于南宋来说自然并不陌生,除了吸取北宋菜肴结合当地特产再度组合升级成了今天杭帮菜的老祖宗。“杭人喜食鲜,多细碎水类,日不下千万”,菜单一般都在120种类以上,加之生产水产品,鱼虾吃法千变万化,“每日自离城二十五里之大海中取鱼,运入城中以供食用。”在《梦梁录》里记载了大量腌制菜肴的做法,单是鱼就有几十多种,这些腊菜最终成了冬季的美味佳肴。可知临安百姓的菜单有多丰富。
相关画面
最后再来看看调味品,无外乎油盐酱醋茶,这些没有可以更多说的,但说胡椒的使用就足以说明南宋的饮食业的发达。马可波罗感叹胡椒的消费量时说:“今举胡椒一事为例,以示此城消费之巨。”当时还有一个有趣谚语“杭州人一日吃三十长丈木头。以三十万家为率,大约每十日吃擂槌一分,合而计之,则三十丈矣。”至于其他的茶叶和水果与今天无异,更多的是那时的茶叶品质更佳,为什么?因为没有化肥,纯天然无绿色,更不必担心转基因了。
相关画面
南宋居民的饮食生活十分完美,尤其在节日里体现的更加丰富。重视传统节日,因此格外喜欢用吃喝营造气氛。从春节到十五,再到农历其他民俗节日,无处不飘散着美食的味道。
他们在茶前饭后,喜欢到处悠闲去转,“景色明媚,花事方殷,正是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析乐事之时,讵肯虚度?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携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
相关画面
这个场面基本适用于南宋居民的其它节日,显然这里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确实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除此之外,南宋百姓十分注意食品卫生,因此他们所使用的各种烹饪工具都十分干净整洁。《梦梁录》里对此也有一番记载“杭城风俗,凡百货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合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耳目,盖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简,食味亦不敢草率也。”因此这段历史的饮食内涵十分丰富,也具有相当有趣的看点,在推进历史文明的进程中灿烂芬芳。
参考资料《梦梁录》、《中国文化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