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南海勤政殿。
毛主席正在接见外宾,隔壁房间里却藏了几位将军,在玻璃窗糊纸上掏个洞口偷看,周总理走了过来,不仅没有阻拦他们,反而点点头。
如此重要的外交场合,一向考虑大局的周总理为何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一切要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说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交需求扩大,可能担任大使的外交人才却极为稀缺,选派适宜的大使人选迫在眉睫。
1949年11月的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总理曾如此说道:
“我们的外交干部无非有这几个来源:首先从军队中调,军队干部经过战争的考验,是最靠得住的;而是从地方干部中选调,他们有领导工作的经验,也是很靠得住的;三是从地下党选调,他们文化水平较高,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中锻炼过来,也是可靠的。”
1949年冬,中南海毛主席的办公室,周总理与毛主席共同商议,要建立一支全新的外交工作队伍,周总理建议从部队中选拔人才的想法得到毛主席的同意。
就这样,周总理亲自点将,从部队中选出了11位优秀的兵团级将军,将由他们担任新中国的第一批驻外大使,这也是建国初我国外交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将军大使”。
这11人分别是:耿飚、黄镇、袁仲贤、谭希林、姬鹏飞、彭明治、王幼平、倪志亮、曹祥仁、韩念龙、罗贵波。毛主席很认可这个名单:“这些同志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政治上又比较可靠,派他们出国当大使,我们放心。”
新中国首批大使
接到通知时,耿飚时任第一野战军十九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当得知自己被中央调到北京,做外交工作时,耿飚难以置信:“什么,调我去干外交?”他惊讶极了,自己前半生一直拿着枪杆子,对外交可一点经验都没有。
包括耿飚在内的各位将军们一收到调令,纷纷带着家人,赶赴北京。
周总理专门来看耿飚,亲自向他宣布新的任命,耿飚心中当然更愿意留在部队,他向周总理表达了自己不愿接受任命的想法,毕竟自己对外交一窍不通,周总理鼓励他,可以“边干边学”,耿飚调整心态,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
事实上,这种更愿意留在部队的心态,在其他将军身上也有。
姬鹏飞感慨:“快四十岁了,不兴改行了,再说也不会讲外语,也听不懂外国话,哪能干得了外交。”为此他还专门请求粟裕,想拒绝任命,遭到粟裕的拒绝。
韩念龙也去找陈毅,陈毅的回复直截了当:“少说废话,执行命令,赶紧动身,北京正来电催了。”韩念龙也没了任何想法。
即使大家心存不解,但还是都按照调令,来到北京报到,并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毛主席接见耿飚(二排左一)等驻外大使
在毛主席面前,将军们依旧保留着在部队中的风格,直言不讳:“我们连外国话都不会说,怎么搞外交呀?”
毛主席笑笑,表示他们都是老战士,让他们去搞外交,中央放心。周总理也强调:“革命军人嘛,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纪律性强。”
毛主席、周总理一致同意即使将军们出国当大使,也为他们保留部队中的军籍。中央领导人对各位将军寄予厚望,将军们也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做大使前的准备工作中。
出国担任大使,他们代表的,就是我们国家的形象,一言一行都极为重要。周总理亲自指示,各位将军及其夫人一同入住新华饭店,在此处接受培训,他们脱下军装,从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吃西餐、跳舞一点点学起。
将军夫人也接受训练,周总理派出了夫人邓颖超,安抚大家:“恩来要我告诉你们,外交是一条特殊的战线,你们当大使夫人、太太的,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战士,应当安心工作、学习,争取当优秀的外交战士!”
将军、将军夫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论衣着打扮、还是外交礼仪,都有了很大的进益,进步了许多。但还有一件事,让培训班上的教员忧愁不已,那就是:如何呈递国书?
大使抵达他们出使的国家后,第一个外交使命就是:代表本国元首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这是一个隆重、庄严的仪式,礼仪更是不能出错,但各位戎马出身的将军们,显然对呈递国书的礼节、程序一无所知。
培训班的教员仅仅是口说,并不能让他们铭记于心。最终,经周总理同意,决定在其他国家的大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时,他们抓紧机会学习。
1950年3月,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提奥多拉·鲁登科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
隔壁的房间里,各位“将军大使”早就准备就绪,他们保持安静,努力往里面看,想记住每个细节。
周总理特意来看他们,称他们是“窗下学礼”。周总理注意到,玻璃窗糊纸上被掏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窟窿,他询问原因时,才得知是耿飚、黄镇等各位将军们为了看清楚、看仔细,戳了个洞。
“也有道理。”周总理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还是担心这窟窿太大了,建议他们用铅笔尖戳个小洞,这样既能看来,也不会太失礼。
有人质疑洞口太小时,周总理说道:“你们要善于‘小中见大’。”
耿飚(左二)
在一个铅笔尖戳出的小孔里,耿飚等各位大使不断变换视角、调整距离、轮流观看,大家全神贯注地观摩,不想要放过每个细节。
鲁登科大使站定,向毛主席鞠躬,礼貌呈上国书,致颂词,毛主席接过国书,对鲁登科大使答词,仪式完成后,双方握手告别,合影留念。
鲁登科大使怎样走路、怎样递交国书、怎样握手、怎样告别......将军们拿出当年用放大镜看作战地图的阵势,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愿放过。
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鲁登科向毛主席递交国书
待仪式结束,外国大使退场,各位“将军大使”聚在一起,对他们学到的礼仪展开讨论,在现场,他们还认真演习了起来,一遍遍地演习,一遍遍地纠正,忙得热火朝天,直到各个细节都熟练起来,他们终于对呈递国书这个重要的外交仪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周总理叮嘱他们:
“你们演习是必要的,但得提醒你们,刚才仪式中的程序和动作,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呈递国书的礼仪规定也不尽相同。你们上任后,要向驻在国的礼宾部门虚心请教,熟练把握,运用自如。”
众人纷纷点头,将周总理的话铭记于心。
1951年10月,中国驻瑞典使馆第一次举行国庆招待会,耿飚赵兰香夫妇在大使官邸招待来宾
大使培训班在1950年的7月顺利结业,各位“将军大使”及其夫人与来时已经大不一样,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充分地信任他们,就这样,新中国的将军大使和大使夫人接受各自的任命,奔赴各自的驻在国。
从此,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光彩,而新中国,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全新的光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肩负重任的“将军大使”,不负所望!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了解那些年真实的动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