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众望,一路从泥泞走到美景,从“天崩开局”到“科研新星”

织朱生活 2025-04-19 13:24:45

如果不是《人民日报》转发了庞众望在清华大学演讲的视频,我也不会听到那句掷地有声的“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科研报国!”这个励志的热血青年就不会再一次走入大众的视野。

上一次看到他的视频,还是那句“我的家庭没有哪一点拿不出手;我不知道我的家庭有什么不值得讨论,我的妈妈那么好,我的姥姥姥爷那么好”。

回首庞众望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按照大家的说法就是“天崩开局”,这要是放在修仙界,怎么也得变成一个邪修。谁能想到,他不但没有歪,人生之路走的笔直笔直的,因为他胸口跳动着鲜红的爱国心。

1999年,河北沧州庞庄村一间泥糊的土屋里,庞众望的之一声啼哭让母亲庞志芹含泪微笑。这个家,父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年漂泊在外;母亲因先天性脊柱裂导致下肢瘫痪,终身与轮椅为伴。全家仅靠年迈的姥姥姥爷捡废品、低保金和母亲做刺绣勉强维生。

5岁时,庞众望踩着凳子学做饭,7岁时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需4万元手术费。母亲庞志芹拖着残疾身躯,坐着轮椅挨家挨户借钱,最终在乡亲们的帮衬下凑齐费用。术后,母子俩靠捡烂菜叶果腹,为还债,母亲日夜刺绣,手上布满针孔却笑着对儿子说:“这是给你买糖的钱。

家徒四壁的土墙上,唯一的装饰是庞众望的奖状。母亲用废纸片教他认字,写下“人可以穷,但不能没有希望”。初二时,母亲因严重贫血住院,庞众望效仿她叩开邻居家门借钱,自己则在菜市场捡剩菜叶充饥,却将唯一的水煮蛋留给母亲。深夜,他蜷缩在病床旁写作业,手电筒的光照亮了未来:“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我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高中时,他考入吴桥中学,凭借全国数学、物理、生物竞赛奖项获得学费减免。2017年高考,他以684分裸分加清华大学“自强计划”60分,以总分744分成为沧州理科状元。面对媒体,他坦然道:“我妈妈那么好,别人应该羡慕我。”

进入清华后,庞众望婉拒社会资助,仅接受学费减免和奖学金。他白天泡在实验室,晚上勤工俭学。他担任班级团支书,参与支教,甚至将30封手写信留给母亲,叮嘱姥爷每日读一封:“妈妈,等我回来。”

科研路上,他展现出惊人的毅力,解决了困扰团队半年的高精度定位难题,发表多篇SCI论文,拿下三项国家专利。他选择光网络信息感知技术,投身国产芯片研发,直言:“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卡脖子’。”

2020年,母亲庞志芹因胃胀气离世,临终前得知儿子通过博士面试。庞众望将清华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放入母亲棺木,哽咽道:“我会替您看遍星辰。”此后,他将300万元奖金全数捐出,资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每周捡废品所得资助贫困学生,并发起乡村教育计划,带领清华学子赴山东枣庄山区支教。

庞众望并非孤勇者。高中同学小雨是他生命中的“光”,两人相恋十年,从青涩校服到博士袍。他为女友改名“小雨的伞”,建专属相册记录点滴。面对女友考研抉择,他说:“我是你的动力,不是路标。”在岳母家的年夜饭主座上,他腼腆微笑,却让全村人看到寒门贵子最柔软的骄傲。

母亲生前刺绣的针脚、父亲漂泊的背影、乡亲们拼凑的4万元救命钱……这些碎片拼成了庞众望的信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并为之燃烧。”。

庞众望才是小朋友应该追的“星”。庞众望用知识改写基因,用坚韧对抗命运,如泥泞中的野菜顶起了命运的巨石,最终在科研星空中绽放。

他的逆袭不仅是个体的胜利,更是一代人的宣言:命运的最低起点,永远不是终点。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织朱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