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背叛!特朗普着急和中国谈,美媒一针见血:他的软肋完全暴露

江卿曻 2025-04-18 09:14:05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曻

前言

在中美贸易战的战场上,一个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曾经咄咄逼人、自信满满的特朗普,如今却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焦虑。

是什么让特朗普如此焦虑?他的焦虑又会给中美贸易战带来哪些变化?

特朗普的焦躁心态

去年年底特朗普就有压力。最初,特朗普一度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充满信心,认为通过征收高额关税能够迫使中国做出让步。时间在慢慢往前走着,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没起到很大用处。

2018年,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加征了高达25%的关税。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没有让中国倒退,反而中国采取了回击措施,在稀土等战略资源上进行反制,美国国内企业和消费者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美国科技行业,尤其是苹果和特斯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关税的影响,苹果的产品价格迅速上涨,造成了美国消费者的不满。而特斯拉则因为大量依赖中国生产的车规芯片,导致生产线陷入了停滞,连马斯克也在公开场合对特朗普的政策表示强烈不满。

马斯克曾经在竞选时绝对支持特朗普,但特朗普上台以后得政策已经损害了他的利益,对特朗普劝说,只是无效。这种局面不仅让特朗普感到内外交困,也让他越来越意识到,单纯依靠关税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024年初,道琼斯指数下跌了8%,华尔街的投资者纷纷调低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与此同时,特朗普的政策也带来了民生的直接影响。美国超市的价格上涨普通家庭的消费支出增加了1300美元这一切让特朗普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经济政策。

中国急着与他谈判,是特朗普一直坚持的言论,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急于寻求对话的一方。中国并没有像特朗普预期的那样急于妥协,反而稳步推进自己的经济策略,第一季度GDP增长5.4%,远超特朗普预期的低迷经济表现。

特朗普的情绪越来越焦躁,做出的事情也越发违反常理,再加上国内民主党和盟友此时对他态度逐渐恶劣,他急需一个出口宣泄情绪。

敌人和盟友的纷争

经济困境并不是唯一让特朗普焦虑的因素,国内的政治压力和来自自己盟友的反对声浪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民主党和特朗普之间的矛盾早已不是新闻,尤其是在2024年,拜登对特朗普的批评几乎达到了公开挑衅的程度。

拜登从总统职位上离任以后,依然对特朗普发动着舆论攻击,认为特朗普的贸易战和配套的减税政策毫无用处。他讽刺特朗普试图削减社会保障的计划,指出特朗普的政策只会加剧社会分裂,这无疑是对特朗普最直接的政治打击。

美国的金融界和科技巨头们逐渐开始对特朗普的政策表示不满。著名对冲基金经理阿克曼公开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战将导致美国经济走向衰退,这一言论引发了华尔街的广泛关注。

曾经支持特朗普的这些金融大佬,如今不仅在媒体上指责他的经济政策,还开始撤资,并要求特朗普改变政策方向。特朗普与美国媒体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他的言辞激烈,频繁攻击新闻机构,认为它们对他进行了不公正的报道。

他与自己曾经的亲密盟友关系也逐渐疏远。在对华贸易战的推进过程中,特朗普试图联合全球多个国家对中国加征关税,目标是通过“全球围堵”来施压中国。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连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欧盟和日本也开始反对他的政策。

欧盟明确表示不会跟随美国的脚步,强调不支持这种违反自由贸易规则的行为。日本则公开表示,他们将采取独立的贸易政策,不会让美国的关税措施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

马斯克曾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甚至为特朗普的竞选捐赠了巨额资金,但随着特朗普的贸易战加剧,马斯克的公司遭遇了严重损失。特斯拉的生产线因缺芯而受到影响,而特斯拉依赖中国生产的车规芯片,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

社交媒体上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公开批评,甚至用言辞激烈的方式指责特朗普未能看到关税对科技行业造成的实际损害。特朗普的回应则是更加坚定的态度,甚至在白宫会议上当场羞辱马斯克,宣称“我不需要马斯克帮我”。这无疑加剧了特朗普在国内外的孤立。

相比于特朗普处理国内种种情况时候的手忙脚乱,中国对关税战的应对就稳重多了。

中国的冷静应对

此时的中国却始终保持冷静应对,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定力。不同于特朗普焦虑而急躁的态度,中国不仅在经济上稳步增长,还通过精心布局,逐步消解了美国的施压效果。

在美国实施关税大棒的同时,中国并没有被迫做出急迫回应,而是采取了深思熟虑的策略,精确打击美国的弱点,反而让特朗普的政策看起来逐渐失去了效力。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了5.4%,这一数据超过了原本我们自己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让美国大失所望,感到了一种紧迫感。特朗普原本寄希望于通过贸易战削弱中国经济,从而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

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并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反而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付出了代价。通过拓展与与东南亚和欧盟的合作,中国有效地分散了与美国的贸易风险。

中国的反制措施在多个领域逐渐展现成效。中国采取的稀土禁运措施,对美国的军工企业造成了实质性影响。美国的军事工业大量依赖中国稀土资源,而中国通过限制稀土的供应,迫使美国面临技术瓶颈。

这不仅让特朗普政府的军事计划陷入困境,也让美国的军工业界开始对特朗普的政策产生质疑。

在农业领域,中国则通过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采购,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导致美国农民收入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特朗普在农业区的压力。农业反制措施也使特朗普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选票支持群体。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似乎频频失效,没办法取得成果,早早转变态度,调整政策才是最佳选择。

关税政策转向

随着特朗普在对华贸易战中的压力逐渐增大,他最终不得不开始调整他的关税政策。在2025年4月,美国海关官网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对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电脑和芯片等产品实施关税豁免,并追溯到4月5日后到港的商品。

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扬言将关税提高至145%,但现实的经济压力迫使他做出了政策调整。这一政策转向背后,是特朗普在关税战中的失败所带来的深刻反思,尤其是美国科技巨头们在这场战斗中遭遇的巨大损失。

苹果公司市值在短短两周内蒸发了6400亿美元,特斯拉也因为依赖中国制造的28纳米车规芯片而面临生产困境,马斯克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巨大损失使得特朗普意识到,关税不仅没有成功迫使中国屈服,反而对美国自身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特朗普政府开始逐步放松对中国电子产品的关税,试图减轻科技企业的负担,挽回选民和企业的支持。

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也因关税政策的推行而剧烈上涨。根据数据,美国家庭的年支出增加了约2300美元,许多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在消费品领域。

这种情况不仅加重了普通美国家庭的负担,也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特朗普的支持率开始出现下滑。在经济压力的双重夹击下,特朗普别无选择,只能对关税政策做出调整,甚至放宽部分重要商品的税收。

反观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其制造业的规模远超美国。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产能也已经占据了全球的重要位置,尤其是28纳米芯片的生产,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

中国凭借这种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成功遏制了美国科技企业的崛起,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加大了对东南亚、欧盟等其他市场的开拓,逐步转向全球范围的合作。这使得中国不仅能够在贸易战中保持经济增长,还能够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这一战略布局无疑加大了特朗普政府应对中国崛起的难度。

结语

中美贸易战是一场关乎全球经济格局的博弈。特朗普虽然依旧在寻求通过关税和施压来改变局面,但他越来越显露出内外交困的软肋。

中国则凭借冷静应对和强大的产业链优势,逐渐占据了主动权。在这场博弈中,特朗普的急迫和焦虑无疑暴露了他的软肋,而中国则以团结和战略定力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特朗普是否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突破口,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悬念。

信源

凤凰卫视—特朗普:希望就关税贸易与中国达成协议,关税政策过渡期确实有困难

中国青年网—特朗普称中国渴望达成关税协议,情况是否属实?中方回应

0 阅读:71

江卿曻

简介: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