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曻
前言
490亿美元!这个震惊全球的天价收购案,不仅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新高,更点燃了一场改变全球农业格局的战略博弈。
2015年,当中国化工集团向瑞士农化巨头伸出橄榄枝时,国际市场为之震动。然而,高昂的收购价格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风险。
如今8年过去,这个农业巨头是赚是赔?当初那490亿美元是不是花到了正确地方?
战略眼光
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90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这笔交易震动了全球农业领域,也让中国化工获得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先正达的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先正达在全球农药市场的占有率约为20%,在种子市场占有率约为8%。其研发投入每年高达10亿美元,专利数量超过18,000项。
先正达的农药产品涵盖了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多个领域,其最著名的产品之一“百草枯”曾是全球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尽管由于环境和安全问题逐步被许多国家禁止,但其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
此外,先正达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种子技术在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占有重要份额,尤其是在抗虫性、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技术上,先正达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化工意识到,要打破西方农业巨头的垄断地位,必须通过并购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国际公司来填补国内农业技术的空白。先正达无疑是最佳选择。通过收购先正达,中国化工能够获得大量的农业技术专利,尤其是在基因组学、作物转化和合成化学等领域的领先技术。
先正达的农药和种子业务覆盖了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购后,中国化工不仅获得了这些市场的准入权,还将先正达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网络和研发能力收入囊中。
通过整合这些资源,中国化工能够在全球农化市场中站稳脚跟,逐步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高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率。
然而,收购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先正达对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并不感兴趣,强硬地拒绝了中国化工的收购提案。先正达的管理层担心收购后可能带来技术流失和市场整合难题,同时担忧与中国化工的合作会影响其全球业务的独立性。
与此同时,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等国家,对这笔收购表示了强烈反对。美国农化巨头孟山都和拜耳等公司也对先正达虎视眈眈,这使得中国化工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和法律挑战。
收购谈判与跨国并购的博弈
收购先正达是一个天价交易,但在中国化工的战略规划中,收购它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可是在收购谈判初期,先正达对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并不是太在意。
最初,先正达的管理层对中国化工提出的收购提案进行了强烈的拒绝。他们担心与中国企业的合并会影响到自己的独立性,并且不愿意将先进的技术和全球化的市场交到一个新兴的企业手中,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局势复杂的情况下。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其他竞争者也在不断施加压力,试图争夺先正达的收购权。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曾三次出价收购先正达,并且不惜通过不断提高报价来拉拢先正达。
拜耳也在并购孟山都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先正达的兴趣。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国化工能否顺利完成收购,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国化工提出了几个关键条件,其中之一是保证先正达总部和研发中心将继续留在瑞士,这一承诺不仅缓解了先正达管理层对技术流失的担忧,也确保了先正达的全球市场业务能够持续独立运营。
此外,中国化工还明确表示将继续保持对农业研发的高投入,并愿意与先正达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项目中进行深入合作。这些让步和承诺,使得先正达最终改变了最初的立场,接受了中国化工的收购提案。
但即便如此,收购的过程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机构对这笔收购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分析是否会对美国的农化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
尽管如此,中国化工依然毫不退缩,通过不断与各方沟通和协商,最终获得了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批准。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和筹备,2017年,中国化工终于成功收购了先正达100%的股份,收购金额高达430亿美元,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高纪录。
财务困局与转型
成功收购先正达可以说是中国化工的一大喜讯,但先正达的财务问题又出现了,令人担忧。
先正达的经营数据反映了这一问题:根据财务报告,先正达在2017年到2024年期间的年净利润率长期徘徊在3%-5%之间,远低于其在并购前的水平,甚至比全球农化行业的领头羊孟山都的盈利水平要低得多。
2014年,先正达的全球农药业务已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种子市场占比约为8%。然而,这些市场份额的获得并未能够有效转化为利润。
先正达的农药业务涵盖了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多个产品领域,其中草甘膦(Roundup)和百草枯等除草剂一度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然而,由于环境问题和安全法规的变化,这些产品逐渐失去市场优势,导致收入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先正达的种子业务虽然涉及转基因玉米、棉花等品种,在美国、巴西等市场也有相当份额,但中国市场对转基因种子的政策限制,使得这些产品的增长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先正达的转基因玉米种子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到35%,但在中国市场,转基因种子的审批进程迟缓,使得其在本土市场的推广难度增大。这一局面使得先正达即便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全球市场网络,但其财务表现却无法迅速跟上预期。
数据显示,2023年,先正达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42亿元人民币,推出了16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品种,旨在提高作物的抗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产值。
此外,中国化工还加大了对先正达全球业务的整合力度,特别是在全球农业服务平台(MAP)建设方面,先正达在中国的业务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逐步形成了覆盖1.2亿亩耕地的服务网络。
然而,先正达依然面临着庞大的债务压力。根据财务报告,截止到2023年底,先正达的有息负债达到了334亿美元,且每年需支付高达18亿美元的利息。这使得中国化工在收购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资金问题。
战略破局与未来展望
可先正达本身具有的财务问题,不影响收购他带来的好处。在收购完成后,中国化工集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进入了以前没办法进入的玉米转基因、全球农药市场。
特别是在种业方面,先正达突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瓶颈,尤其是在转基因作物的审批速度上取得了突破。2023年,先正达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达42亿元,推出了16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品种,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农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数据显示,国产转基因玉米的市场占有率从0跃升至15%,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农业在技术自给上的重大突破。
在农药领域,先正达不仅保留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在全球最大的农业市场——中国,推动了农药自给率的提高。中国的农药自给率从65%提升至90%,这不仅减少了对外部进口的依赖,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而在全球农药市场中,先正达推出的如草甘膦、百草枯等除草剂,依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先正达在中国建设的全球最大现代农业服务平台(MAP),覆盖了1.2亿亩耕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
通过这一平台,先正达帮助农户增收了约20%。这一服务平台的成功建设,使得中国化工不仅在产品销售上获得了回报,更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服务赢得了中国市场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然而,尽管在技术层面取得了不少突破,先正达依然面临着来自全球竞争对手的激烈挑战。拜耳-孟山都合并后的市场整合,使得全球农化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着变化。
结语
49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的故事,不仅是一次资本运作,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从初期的战略眼光到收购过程中的艰难博弈,再到后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布局,这一系列行动深刻影响了中国农业的未来。
虽然财务回报尚未完全显现,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笔收购无疑是值得的。
信源
新浪财经—退休六年后被查!中国化工界“并购王”跌落神坛
界面新闻—“并购大王”任建新被查,曾主导3000亿先正达收购案
不是抓了吗?收了老外几十亿的回扣[呲牙笑]
一句话,控股不控权,控股不空技术。
减少农药应转向生物防治。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生产的粮食是人吃的,引进在树上的呆着的农业技术产出的粮食是害人的。
败家玩意儿!
收购先正达,以对抗孟山都的战略,肯定是正确的[点赞]
怪事
自力更生,核心技术能给我们
反正是有人赚了
买过来后,先正达好像没赚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