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想租台手机,没想到最后还的钱够买六七部!”近日,多位消费者投诉称,一些“租机贷”平台以“低月供”“零首付”为诱饵,实际年化利率竟高达400%,远超法律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红线。不少年轻人因一时冲动陷入债务泥潭,甚至被迫“以贷养贷”,最终还款金额远超手机本身价值。
22岁的小张(化名)去年在某租机平台看中一款标价3000元的手机,平台宣传“每天仅需10元,手机轻松带回家”。他选择12期租赁,本以为总还款约3600元,但实际合同显示:每期还款金额含高额服务费、保险费等,总还款额高达2万元!
“签合同时根本没细看条款,业务员只说‘很划算’,结果发现年利率算下来竟超过400%!”小张说,因逾期未还,他还被暴力催收,甚至收到“爆通讯录”威胁。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
- 案例1:大学生小李租用5000元手机,最终还款3.2万元;
- 案例2:打工者王女士因逾期被收取“滞纳金”,还款额翻至原价的8倍。
1. 模糊宣传,隐藏真实成本
平台用“日付XX元”“免押金”吸引用户,但合同中将高额利息拆分为“服务费”“管理费”等名目,实际综合年化利率远超36%的法律红线。
2. 合同陷阱,缩短周期变相抬利率
部分平台将租赁期缩短至3-6个月,导致月还款额陡增。若用户续租或逾期,还需叠加罚款,利率滚雪球式上涨。
3. 暴力催收,逼迫“以贷养贷”
逾期用户会遭遇电话轰炸、虚假律师函威胁,甚至被诱导转向其他网贷平台借款填坑,陷入恶性循环。
法律警示:年化400%合法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一年期LPR的4倍(约15%左右),而消费分期业务若实际利率超过36%,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律师提醒:
- 租机贷合同若未明确披露真实利率,涉嫌欺诈;
- 消费者可保留证据向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
- 遭遇暴力催收可报警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行业乱象:谁在纵容“伪租赁真高利贷”?部分租机平台背后实为网贷公司“换马甲”,利用“租赁”名义规避金融监管。更有多家平台被曝:
- 虚假资质:未取得金融牌照却从事放贷业务;
- 数据滥用:要求用户授权通讯录、社保信息等,为催收铺路;
- 收割下沉市场:主要瞄准学生、农民工等金融知识薄弱群体。
消费者自救指南1. 算清总账:要求平台提供IRR(真实年化利率)计算结果,对比市场均价;
2. 拒绝模糊条款:凡合同中出现“服务费”“手续费”等附加费用,务必追问明细;
3. 保留证据:截图广告宣传、录音沟通内容,以备投诉或诉讼;
4. 优先正规渠道:通过银行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分期,利率通常低于20%。
“租机贷”乱象已非单纯的消费纠纷,而是披着“租赁”外衣的高利贷陷阱。监管机构需尽快明确“租赁+金融”业务边界,消费者更应警惕“低月供”背后的巨额债务黑洞。正如网友评论:“这不是租手机,这是租了个‘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