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朋友A还在某二线互联网公司做技术主管,年薪40万,团队10人。那时,外包在他眼里是"低端、没技术、混日子"的代名词。朋友跳去外包,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这是自降身价啊。"
没想到,35岁那年,公司业务收缩,整个部门被裁。投了3个月简历,大厂已读不回,中小厂嫌他"年龄大、薪资高"。最后,他托关系进了一家做银行项目的外包公司,薪资打了7折,但至少——有班上。
"现在别说挑三拣四,外包的面试都比自研公司难。"朋友A苦笑道,"人家要你既懂技术,又能加班,还接受降薪。"
(1)大厂光环破碎,稳定成了奢侈品
过去,进大厂是程序员的人生赢家剧本。但如今,裁员潮席卷互联网,35+程序员首当其冲。相比之下,外包公司反而成了"避风港"——项目稳定(多为政府、银行、国企合作),裁员风险低。
(2)外包的薪资,悄悄涨了
早年的外包≈低薪,但如今,部分高端外包岗位(如云计算、AI、金融科技)薪资已接近甚至超过中小厂。某外包HR透露:"我们招5年经验的Java,能给到30K,因为客户愿意付高价买技术。"
(3)中年码农的退路:要么外包,要么转行
35岁后,程序员的选择越来越少:
- 大厂?卡年龄、卡学历、卡技术栈。
- 创业?九死一生。
- 跑滴滴/送外卖?体力跟不上。
相比之下,外包至少还能继续写代码。
(1)技术成长?别想了
外包的核心是"交付",不是"创新"。长期做重复性业务代码,技术容易停滞。某网友吐槽:"在外包3年,用的还是Spring MVC,现在面试连微服务都不会。"
(2)职场地位:甲方的"高级人力外包"
哪怕技术再强,在甲方眼里,你仍是"外包仔"。某金融项目的外包程序员说:"甲方正式员工用Mac,我们只能用Windows,连食堂饭卡都是不同颜色。"
(3)年龄危机只是推迟,并未消失
40岁的外包程序员,竞争力可能还不如30岁的。如果没能转型管理或深耕某一行业(如金融、医疗IT),未来仍可能被更年轻、更便宜的外包员工取代。
(1)选对赛道:深耕行业,而不只是技术
纯写代码的外包没有护城河,但"懂金融+IT"、"懂医疗+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即便在外包也吃香。
(2)尽早布局第二曲线
35岁前,就要考虑转型:
- 技术专家(走高端外包/咨询路线)
- 行业解决方案(从编码转向业务设计)
- 副业(技术博客、知识付费、接私活)
(3)心态调整:从"大厂精英"到"职场手艺人"
接受现实:程序员≠金饭碗,能持续赚钱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放下身段,把外包当跳板,而非终点。
10年前,程序员嘲笑外包;5年前,嘲笑培训班"速成码农";现在,轮到别人嘲笑"35岁老码农"。
行业在变,生存法则也在变。今天的"香饽饽",可能是明天的"淘汰品"。唯一不变的,是保持进化能力——无论在大厂,还是外包。
"以前觉得进外包是认输,现在才知道,能活下去,才是赢家。" ——某35岁外包程序员
在北上广20多没技术失业25有技术也失业
现在这环境,技术、学历、经验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就是运气与人脉了
我干15年程序员了为啥工资还没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