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个贷不良批转成交规模暴增760%,个人消费贷缘何成为"重灾区"?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简称"银登中心")近期发布的2025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数据显示:期内成交159单未偿本息金额483亿元,其中个贷不良成交128单,成交规模370.4亿元,同比增长357%760%。
分析者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金融机构个贷不良资产的增速太快,处置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个贷不良批转成交的增长也与金融机构"不良认定"趋严直接相关。比如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将不良认定标准从逾期90天提前至60天,拨备覆盖率要求从120%提升至150%,倒逼机构加速出表。

从个贷不良资产结构类型看,今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和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和13.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已经实现连续两个季度上升,成为最主要的处置对象。

个人消费贷成为一季度个贷不良资产批转处置大头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信贷需求不足。
·二是不良贷款率攀升。为抢占市场份额银行不断下调消费贷利率,导致部分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率攀升。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个人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为30%,约为1万亿元。

·三是市场环境变化。随着个贷不良转让试点的不断开展,金融机构开始具备成熟的批转管理能力,逐步向表外资产要利润,个贷不良业务作为逆周期行业被市场看好。
·四是个贷不良转让试点的成熟。随着个贷不良转让试点的不断开展,地方AMC都是批量个人业务主力,不过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2025年一季度中国信达(1359.HK)进入业务前十大活跃受让方机构名单。

·五是价格竞争加剧。由于供需失衡和投资者对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个贷不良资产的价格竞争加剧,折扣率不断下降,这种价格竞争也促使更多资产被批量转让。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