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一部动画电影让全国影院陷入疯狂——《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3亿票房刷新影史纪录,单日票房甚至超过某些小国全年GDP。可当行业还在为这场狂欢举杯时,数据却泼来一盆冷水:清明假期结束后,全国影院日均票房断崖式跌至2000万以下,80%的新片连千万票房线都摸不到。

北京电影节论坛上,博纳影业掌门人于冬的发言让全场沉默。他甩出一组数据:中国电影年产量曾高达1080部,如今能挤进院线的不到500部,剩下的片子全在仓库吃灰。更扎心的是观众选择——00后们正用脚投票,他们宁愿在短视频平台刷《哪吒2》二创,也不愿走进影院。某影院经理私下吐槽:“春节档后连爆米花销量都腰斩,现在全靠《孤注一掷》重映续命。”

当电影圈还在内卷,短剧已经抢走了蛋糕
这场危机早有预兆。2025年短剧市场规模飙至800亿,直接碾压电影圈600亿体量。就像当年网剧颠覆电视台,这次屠龙少年变成了每集3分钟的“电子咸菜”。某视频平台数据显示,Z世代用户日均刷剧时长是看电影的7倍,弹幕里飘满“电影太长,短剧够爽”的吐槽。
破局新招:把IP拆开卖,价值翻三倍
面对困局,头部公司开始玩起“变形记”。博纳影业把兰晓龙13万字的《冬与诗》电视剧本,先浓缩成3小时《长津湖》收割票房,再延展成24集《上甘岭》剧集吃长尾流量。这种操作直接让IP价值翻三倍,网友调侃:“原来电影还能拆开当薯片卖!”

爱奇艺更会玩,联合导演尹力推出《钦差大臣林则徐》项目:电影版聚焦虎门销烟高光时刻,剧集版用16集讲完人物一生。观众小李表示:“花一份钱看两个故事,这波不亏!”
黑科技入侵片场:搭景费从百万砍到十万
在横店某剧组,工作人员正对着空气比划——他们用AI生成虚拟片场,演员对着绿幕演完,成片里却能以假乱真。这项技术源于博纳拍摄《克什米尔公主号》时的创新:把1955年香港街景3D扫描存进数据库,转头就用到20集剧集里。工作人员算过账:“以前搭景要烧几百万,现在一键调用直接省出两部网大成本。”
观众注意力只有7秒,你拿什么和短视频抢?
爱奇艺副总裁朱梁在论坛上甩出灵魂拷问:“现在年轻人看剧都开二倍速,你花三年磨剑?黄花菜都凉了!”他透露《哪吒2》虽大爆,但虹吸效应导致同期80%片子沦为炮灰,“观众注意力被切成7秒碎片,你拿什么和算法推荐拼?”

博纳的应对策略堪称变态:用数字化工具做剧本预演,3D建模提前看分镜,连群演走位都靠算法优化。于冬放话:“以前拍电影像炖老火汤,现在得做预制菜——又快又下饭!”
要么进化,要么灭绝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的总结发人深省:“从胶片到数字用了20年,从数字到智能化可能只要5年。”这场技术革命正在重塑行业规则:会玩IP联动的公司吃肉,死守电影市场的公司喝汤,反应慢的直接被埋进历史垃圾堆。
当《哪吒2》的票房神话逐渐冷却,留给传统影企的时间不多了。要么像博纳、爱奇艺那样把IP掰开揉碎榨出2000亿市场,要么等着被短剧、微短剧拍死在沙滩上。毕竟在观众眼里,好故事永远值钱,但讲故事的人,早该换代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有AI生成”.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文。